土崩瓦解的拼音、解释、组词
土崩瓦解的简介:
瓦解:制瓦时先把陶土制成圆筒形,分解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土石崩塌、砖瓦破碎。比喻人民的反抗,及政权内部的争斗。语本《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偃列传》。后亦用「土崩瓦解」来比喻澈底溃败,不可收拾。△「分崩离析」
2. 《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偃列传》是时赵人徐乐、齐人严安俱上书言世务,各一事。徐乐曰︰「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1>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墨、曾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也),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是之谓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何谓瓦解?吴2>、楚3>、齐4>、赵5>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是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下虽未有大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彊国劲兵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吴、楚、齐、赵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贤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注解〕 (1) 秦:朝代名。西元前248∼前207,战国秦灭六国后,秦王政统一天下,建都咸阳,实行中央集权。因秦始皇专制独裁,二世皇帝残暴统治,致使六国遗民纷纷起兵抗暴,后为刘邦所灭。 (2) 吴:国名。周代太王长子泰伯受封于吴地,在今江苏省吴锡县。传至夫差,为越王句践所灭。 (3) 楚:国名。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为秦所灭。 (4) 齐:国名。位于今山东省一带。周武王封姜太公于此,传至战国时,君位被权臣田氏篡夺。后为秦国所灭。 (5) 赵:国名。战国时七雄之一。约统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带。后为秦国所灭。
3. 「土崩」是指土石崩落,则土石之上的东西,必然随之消解倾覆。「瓦解」则是指砖瓦破碎。砖瓦破碎可以再行修复,较之于土崩,相对损害程度较轻。在汉代,徐乐为劝谏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所以曾上书谈到当时的国家情况,分别用了「土崩」与「瓦解」这两个语词,加以说明二者的不同,借此劝导武帝施政爱民。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社会实况是这样的︰西汉自汉初的文景之治,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国力充沛。汉武帝雄才大略,即位后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政策,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货币,建立年号,继续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并取消和亲、主动出击匈奴,使得汉朝声威大振。但长期对外用兵,让原本丰裕的国力消耗殆尽。为了应付庞大的军费,武帝又开纳捐之例,定盐铁酒国营专卖,设均输平准法,但诸多措施,仍无法挽救日渐颓败的国势。而以钱买爵,造成贪污风气;重用酷吏,律令严苛,更使臣民刑狱甚滥,生活痛苦。徐乐亟思挽救国势,便上书向武帝陈述治国之道,他特别强调地举史事说明:「国家最大的忧患,在于土崩,而不在于瓦解。所谓的土崩,就是人民因为不堪暴政之苦,终于群起反抗。所谓的瓦解,就是政权内部的互相斗争。土崩将让旧有的政权遭到推翻,建立新的政权;而瓦解只是造成人事的改变而已。」徐乐希望能惕励武帝不可一味地穷兵黩武,更应该体谅人民的疾苦,使得人民能够真正安居乐业,这样一来,自然能够威震天下,平服四夷。到了班固写〈秦纪论〉时,「土崩」与「瓦解」已经合用,作为一句成语来使用。后来「土崩瓦解」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澈底溃败,不可收拾。此语另见用于《鬼谷子.抵巇》,以《鬼谷子》时代较多疑虑,故仍以《史记》为源。
1. 比喻澈底失败至不可收拾的地步。【例】这支满垒全垒打,打得对方的士气土崩瓦解,溃不成军。
1. 土房崩塌、砖瓦破碎。语出《鬼谷子.抵巇》:「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比喻澈底溃败,不可收拾。《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同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三国演义》第二二回:「若回旆反徂,登高冈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也作「瓦解土崩」。
《土崩瓦解》一词,源自中国古代成语“土崩鱼溃”,后演变为“土崩瓦解”。它描述的是由于内部矛盾或外部压力导致一个整体结构崩溃的情景。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国家、政权、企业或者个人在面对严重的内外部挑战时迅速衰落、解体的状态。
-
详细解释:这一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如同土地因受到强烈震动而崩裂,瓦器因受力过大而破碎的情况,比喻事物内部矛盾重重或遭遇强敌入侵等原因导致整体崩溃。它强调的是突然性的破裂和彻底的瓦解,不局限于某一部分或者某个环节的衰败。
-
造句:
-
这个公司的管理团队内部冲突不断,最终导致了整个企业的土崩瓦解。
- 政治体制长期缺乏改革,最后因为民众不满而土崩瓦解。
- 由于长期战争和内乱的影响,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早已土崩瓦解。
- 面对竞争对手的强大攻势,小公司的市场份额迅速萎缩,几乎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
- 政治家们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导致整个政治联盟土崩瓦解。
这些例子展示了“土崩瓦解”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既包括企业、组织层面的崩溃,也涵盖了国家政权、个人生活等方面的变化。
分词解释
tǔ
1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壤。黄~。2 疆域:国~。领~。3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4 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5 不合潮流:~气。6 未熬制的鸦片:烟~。7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8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族。9 姓。bēng
1 倒塌:~塌。~坍。~毁。~解(jiě)。~溃。~决。~颓。分~离析。2 破裂:~裂。把气球吹~了。3 崩裂的东西击中:放爆竹~了手。4 败坏:礼坏乐(yuè)~。5 称枪毙:拉出去~了。6 君主时代称帝王死:驾~。wǎ,wà
1 用陶土烧成的:~罐。~器。~釜雷鸣(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2 〔~特〕电的功率单位。简称“瓦”。3 用陶土烧成的覆盖房顶的东西:~当(dāng )(即瓦筒之头)。~匠。jiě,jiè,xiè
1 剖开,分开:~剖。分~。瓦~。~体。2 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开。~甲归田。~囊相助。3 除去,除,废除,停止:~放(➊使广大人民群众脱离压迫;➋解除束缚而得到自由)。~除。~饿。~乏。~惑。~疑。~围。~脱。~雇。~聘。~散。~毒。4 溶化:溶~。~冻。5 讲明白,分析说明:~释。~析。~说。劝~。~嘲。6 懂,明白:理~。见~。7 调和,处理:~决。和~。调(tiáo )~。排~。8 高兴,开心:~颜而笑。9 排泄:~手。10 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11 演算方程式:~方程。12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进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