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的拼音、解释、组词

一以贯之的简介:

yī yǐ guàn zhī
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语出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指用一种道理贯通于各类事物之中。三国志˙卷十三˙魏书˙钟繇传:先帝圣德,固天所纵,坟典之业,一以贯之。五灯会元˙卷十六˙签判刘经臣居士:良哉孔子之言,默而识之,一以贯之。

1. 语出《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指用一种道理贯通于各类事物之中。《三国志.卷一三.魏书.钟繇传》:「先帝圣德,固天所纵,坟典之业,一以贯之。」《五灯会元.卷一六.签判刘经臣居士》:「良哉孔子之言,默而识之,一以贯之。」

词语一以贯之,出自《论语·里仁》,原文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以一言而蔽之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的“一以贯之”的意思是指用一种思想或原则贯穿始终。

详细解释

  • 词义:“一以贯之”的字面意思是用一个道理贯穿整个事情。
  • 引申含义:比喻用一种精神、态度或者方法来处理问题,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能保持一致。它强调了在面对不同的场景和挑战时能持之以恒地运用同一原则或观点。

造句

  1. 小明自始至终都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无论是对待学业还是交友,他一直“一以贯之”。
  2. 公司的领导要求员工“一以贯之”地遵守公司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
  3. 老师对学生说:“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一以贯之’地坚持诚实。”
  4. 李老师在教学中始终“一以贯之”,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5. 他对待工作一直秉持着“一以贯之”的态度,哪怕面对困难也不退缩。

这些句子展示了“一以贯之”这一概念的不同应用场景,从个人品德、企业管理到教育领域等。

分词解释

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2 纯;专:专~。~心~意。3 全;满:~生。~地水。4 相同:~样。颜色不~。5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7 乃;竞:~至于此。8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9 或者:~胜~负。10 初次:~见如故。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1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5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9 古同“已”,已经。10 太,甚:不~急乎?11 及,连及:富~其邻。

guàn

1 古代穿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每一千个为一贯):“~朽而不可校”。腰缠万~。2 穿,通,连:~穿。~串。~通(➊连接,沟通;➋对学术等全部透彻地了解)。连~。~注。~彻。~珠(连珠成串,常用来形容声音的圆润动听)。鱼~而入。3 古同“惯”,习惯。4 原籍,出生地:籍~。5 姓。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