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之言的拼音、解释、组词

世俗之言的简介:

shì sú zhī yán
指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般人的言论、说法。含贬义。

  • AI解释

词语“世俗之言”主要指那些符合社会普遍习惯或传统观念的言论、说法,通常指的是广泛流传于民间或者社会中层民众之间的口头表达和看法。这类言论往往不具有深刻的理论性,更多的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心理或群体意识。在中文语境中,“世俗”一词带有一定的平民化的色彩,常用于描述普通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详细解释:

  • 内容广泛: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评论、建议、习惯做法等。
  • 社会性: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的集体意识或价值观。
  • 非正式:与官方声明或学术论述不同,多为口头流传的民间智慧。
  • 变化多样: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和形式。

造句:

  1. 小镇上的老人们常常在一起分享世俗之言,讲述着关于孝顺的故事。
  2. 在这次讨论会上,他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会者们对他的发言感到非常意外,因为通常大家习惯于谈论的都是那些世俗之言
  3. 从小受家庭熏陶,他对世俗之言深信不疑,总是按照长辈们口中的规矩行事。
  4. 虽然小李的想法独特且前卫,但在这样一个保守的社会环境中,他还是决定先遵循一些世俗之言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5. 在讨论如何改善社区环境时,大家围绕的都是些世俗之言,比如增加公共绿地和定期举办文化活动。

分词解释

shì

1 一个时代,有时特指三十年:~代( ➊ 很多年代; ➋ 好几辈子)。~纪(指一百年)。流芳百~。2 一辈一辈相传的:~袭。~家( ➊ 封建社会中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 ➋ 《史记》中诸侯的传记)。3 人间,以与天上相区别:~上。~俗( ➊ 流俗; ➋ 非宗教的)。~故(➊处事待人圆滑,“故”读轻声; ➋ 处世经验)。~态炎凉。4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宇宙的一部分:~界。举~瞩目。公之于~。5 姓。

1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尚。风~。习~。约定~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2 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名。~语。~曲。雅~共赏。3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气。~物。鄙~。粗~。庸~。4 凡世间,相对于仙佛僧道:~人。世~。僧~。凡夫~子。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yán

1 讲,说:~说。~喻。~道。~欢。~情。~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2 说的话:~论。~辞(亦作“言词”)。语~。~语。~简意赅。3 汉语的字:五~诗。七~绝句。洋洋万~。4 语助词,无义:~归于好。“~告师氏,~告~归”。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