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一板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眼一板的简介:

sān yǎn yī bǎn
眼,板: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一板一眼」。见「一板一眼」条。

2. 此处所列为「一板一眼」之典源,提供参考。 ※《糊涂世界.卷六》如今的时势,就是孔圣人1>活过来,一板三眼2>的去做,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 〔注解〕 (1) 孔圣人: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鲁人。生有圣德,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初仕鲁,为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治。后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年六十八,返鲁,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开平民教育先河,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亦称为「孔子」。 (2) 一板三眼:指一小节中有四拍的音乐节奏,节拍清楚,比喻人言行谨守法规。板、眼,传统戏曲中表示音乐的节拍名称,每一小节中以檀板敲击的强拍为「板」,以签敲鼓按拍的次强拍和弱拍为「眼」。

3. 此处所列为「一板一眼」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一板一眼」原或作「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是从戏曲音乐演变出来的成语。板和眼是传统戏曲中表示音乐的节拍名称。在每一小节中以檀板敲击的强拍为「板」;以签敲鼓按拍的次强拍和弱拍为「眼」。简单来说,一板和一眼都是一小节的一拍。戏曲之板眼可分「一板三眼」和「一板一眼」。「一板三眼」以四拍为一小节,第一拍敲檀板一记,称为「板」,后面三拍各敲一记鼓,则称为「眼」。「一板一眼」以二拍为一小节,第一拍敲板,第二拍敲鼓。所以无论「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都有节拍清楚的意思,可用来比喻人言行谨守法规,有条有理。如清代吴趼人的《糊涂世界.卷六》:「如今的时势,就是孔圣人活过来,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晚清的环境,人人讲关系,走门路,如果孔子再世,还用他那一套仁义道德,一板一眼地只会读书,终究也只能当一个书呆子而已。在今天的用法上,「一板一眼」较为常用。如:「他这个人做事向来一板一眼的,你担任秘书,千万马虎不得。」

三眼一板》这个词是汉语中的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比较直白,指的是做事或安排事情有三个固定的时间点和一个具体的行动点。但在实际语境中,“三眼一板”更多地被用来形容做事方法和步骤非常严谨、按部就班且富有规律性,通常用来表示一种严格遵守规则和程序的状态。

成语“三眼一板”的详细解释如下: - 解词:“三眼”指的是三个固定的时间点或步骤,“一板”指的是一个具体的行动点。 - 寓意:比喻做事有条理、井然有序,按照既定的顺序或者模式进行。 - 用法: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人们做事非常规矩、遵循程序,没有多余的动作和多余的环节。

接下来给出五个造句以帮助理解其用法: 1. 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生产线上每个步骤都必须三眼一板地完成,丝毫不能懈怠。 2. 李老师对课堂管理一丝不苟,总是能将学生行为规范得三眼一板。 3. 做家务也要讲求方法,三眼一板地安排好每项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4. 会议议程要提前制定,确保每一环节都三眼一板地按计划进行。 5. 在这次紧急任务中,他始终保持冷静,将所有操作步骤都做得三眼一板

通过这些句子可以更好地理解“三眼一板”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yǎn

1 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睛。~底。~力。~色。~神。~帘。~目。~疾手快。2 见识,对事物的看法:~光远大。~界开阔。3 孔洞,窟窿:炮~。针~儿。泉~。4 关节,要点:节骨~儿。字~儿。5 戏曲中的节拍:一板三~。6 当前:~前利益。~下。7 量词:一~井。8 围棋术语,一方子中所留的空儿,在这个空儿中对方不能下成活棋。

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2 纯;专:专~。~心~意。3 全;满:~生。~地水。4 相同:~样。颜色不~。5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7 乃;竞:~至于此。8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9 或者:~胜~负。10 初次:~见如故。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bǎn

1 成片的较硬的物体:案~。~子。木~。~上钉钉。2 演奏民族音乐或戏曲时打节拍的乐器,又指歌唱的节奏:檀~。鼓~。一字一~。荒腔走~。3 不灵活,少变化:死~。呆~。4 露出严肃或不高兴的表情:~着脸。5 见“老”字“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