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的拼音、解释、组词

遣唐使的简介:

qiǎn táng shǐ
日本朝廷派到中国唐代的使节。公元7世纪初,日本就已派使节到中国隋代。唐代建立后,从630-894年间,日本先后派出了十八批遣唐使,有的未到中国,使团人员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学问僧等,最多时人数达五百余人。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和人民的友好往来。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日本奈良王朝,羡慕唐朝文物之盛,迭遣重臣名宿,渡华留学,采唐政法、文教,移植于其国,称为「遣唐使」。后遂为各代的定制;唐末,中国乱起,始罢遣。

遣唐使》这个词源自古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史。它是指公元7世纪至9世纪期间,由日本派出的大规模官方使者团到唐朝进行的外交和文化交流活动。这些使者通过海路前往当时的首都长安(今西安)和其他重要城市,他们带回了大量的知识和技术,促进了两国之间在宗教、政治、科技等领域的相互交流。

详细解释:

  • 遣唐使:这个术语特指日本朝廷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学术和外交交流的使者团。这些使者的使命不仅仅是贸易或寻求政治联盟,更重要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和技术。
  • 历史背景:最早的一次官方派遣是在公元630年,之后在7世纪中后期,特别是从8世纪初开始直至9世纪中期,遣唐使的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 影响:通过这些使者团的交流,大量的佛教经典、天文历法、医学知识等传入日本,对日本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还促进了两国在建筑艺术、陶瓷工艺等方面的相互借鉴。

造句:

  1. 遣唐使的历史表明了文化交流对于促进两个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友谊的重要性。
  2. 在古代,通过遣唐使的桥梁,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传到了日本。
  3. 作为历史爱好者的小明,经常研究关于遣唐使的故事和文物,以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4.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与日本之间早期的文化交流,学校组织了一场关于“遣唐使”的专题讲座。
  5. 在一个国际文化节上,扮演着唐朝文人的学生向观众展示了当时人们使用的书写工具和技术,这种场景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遣唐使的时代。

分词解释

qiǎn

1 派,送,打发:派~。~送。差(chāi)~。调(diào)~。~返(遣送回到原来的地方)。~散(sàn)。~词(说话、写文章运用词语)。2 排解,发泄:~闷。消~。~兴(xìng)。~怀。

táng

1 夸大,虚夸:荒~。~大无验。2 空,徒然:功不~捐(功夫不白费)。3 传说中的中国朝代名,尧所建。4 朝代名:~代。~诗。~僧。~人。~三彩。后~。5 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6 古同“螗”,指蝉。7 姓。
使

shǐ

1 用:~用。~劲。~役。~力。~钱。2 派,差谴:~唤。~命。~女。3 让,令,叫:迫~。4 假若:假~。即~。5 奉命办事的人:~者。大~。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