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民的拼音、解释、组词
顽民的简介:
wán mín
1.本指殷代遗民中坚决不服从周朝统治的人。《书.毕命》﹕"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孔传﹕"惟殷顽民﹐恐其叛乱﹐故徙于洛邑﹐密近王室﹐用化其教。"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十﹕"'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义土犹或非之。'义士即《多士》所谓'迁殷顽民'者也。由周而言﹐则为顽民﹔由商而论﹐则为义士矣。"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编第一章第二节﹕"殷人被征服了以后事实上是作了奴隶﹐他们算是受尽了轻视和虐待的﹐周室的人称他们为'蠢殷'﹐称他们为'顽民'﹐一直到春秋战国的时候都还
1.本指殷代遗民中坚决不服从周朝统治的人。《书.毕命》﹕"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孔传﹕"惟殷顽民﹐恐其叛乱﹐故徙于洛邑﹐密近王室﹐用化其教。"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十﹕"'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义土犹或非之。'义士即《多士》所谓'迁殷顽民'者也。由周而言﹐则为顽民﹔由商而论﹐则为义士矣。"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编第一章第二节﹕"殷人被征服了以后事实上是作了奴隶﹐他们算是受尽了轻视和虐待的﹐周室的人称他们为'蠢殷'﹐称他们为'顽民'﹐一直到春秋战国的时候都还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不服从政府命令的人民。《书经.毕命》:「毖殷顽民,迁于洛邑。」《老残游记》第七回:「小盗则随时随地无赖之徒及失业的顽民胡乱抢劫。」
关于词语“顽民”,这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一个标准用语,它更多地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通常,“顽民”指的是那些在历史上因种种原因(如不满政府政策、对某种制度有抵触情绪等)而表现出抗拒态度的人群。“顽民”的概念往往带有很强的阶级色彩和时代背景,并且常与反抗、不合作等相关联。
不过,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更多是被用作历史概念或特定语境下的名词。为了使这一词汇更加贴合现代语言环境的理解需求,“顽民”可以理解为具有固执、抗拒性质的人群或者个体,但请注意这种理解可能会引发一定的争议。
下面是使用“顽民”(在这里意指有固执抗拒态度的群体)造句的例子:
-
面对政策改革,一些人依然抱着旧有的观念不放,成了真正的“顽民”。
-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部分家长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而拒绝接受新的教学方式,成为了学校推行新政策中的“顽民”。
-
社区改造中,不少居民因为对拆迁补偿条件不满而不配合工作,这些居民可以被形容为社区改造过程中的“顽民”。
-
企业改革初期,部分员工因对变革抵触而成为公司内部的“顽民”,这影响了整体的工作氛围和效率。
-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些村民对于新政策持保留态度甚至反对意见,他们成为了乡村治理中难以攻克的“顽民”。
请注意,在实际使用这些句子时,建议根据具体语境适当调整以确保表达准确。同时,“顽民”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正面含义较少,应谨慎使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或争议。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