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拼音、解释、组词
推敲的简介:
tuī qiāo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载:唐人贾岛做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起初“敲”字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用手做推、敲的动作,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就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认为用“敲”字好。后以“推敲”比喻反覆斟酌、考虑。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载:唐人贾岛做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起初“敲”字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用手做推、敲的动作,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就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认为用“敲”字好。后以“推敲”比喻反覆斟酌、考虑。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原指唐代诗人贾岛为选用推或敲二字作诗苦思许久的故事。后多用来指反复思考斟酌。【例】为了澈底弄明白对方的意思,她反复推敲对方所说的话。
1. 唐贾岛的诗句「僧敲月下门」,第二字本用「推」,又欲改「敲」,思虑良久,引手做推敲状。韩愈告诉他:「作敲字佳。」遂定稿的故事。见《苕溪渔隐丛话.卷一九.引刘公嘉话录》。后引喻为思虑斟酌。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一出:「你的北来意费推敲。一封书信无名号,荒唐言语多虚冒。」《红楼梦》第三○回:「因有所感,或者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著推敲,也未可知。」
《推敲》一词源自唐代诗人贾岛的一段故事,后被用来比喻在写作或做事时,反复斟酌、力求完美的精神。具体来说,“推”和“敲”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推门是轻手轻脚的,不会发出声响;敲门则是有声音的。在一个著名的诗句修改过程中,贾岛骑驴经过长安城的大街,无意间思考着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在“敲”和“推”两个动词之间犹豫不决,认为它们都有各自的好处。“敲”更能体现夜深人静时的氛围,“推”则显得更为自然、礼貌。最终,在与韩愈等人的讨论中,“敲”被确定为更加合适的动词。
根据这段故事的意义,我们可以说“《推敲》是指在创作或决策过程中,反复斟酌细节,追求更佳效果的精神。”
以下是五个使用“推敲”的句子:
- 在这篇文章的结构上,他进行了多次推敲,力求使文章逻辑更为清晰。
- 对于这次演讲的内容,她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确保自己不会遗漏任何重要的信息。
- 这份报告的数据分析部分经过了团队成员们的多次推敲和完善。
- 为了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项目经理对项目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和讨论。
- 在写作这本小说的过程中,他不断地进行内容上的推敲,力求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