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的拼音、解释、组词

尊王攘夷的简介:

zūn wáng rǎng yí
1.谓尊崇王室﹐排斥夷狄。春秋时代﹐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国家﹐称其他少数民族为"夷狄"。当时﹐周天子的地位已日趋衰微﹐但名义上仍然是诸侯的共主。齐晋等大国为了争取诸侯的领导权,在其主持会盟期间﹐都以"尊王室"﹑"攘夷狄"相号召。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尊王攘夷"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号。《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宋朱熹集注:"二公皆诸侯盟主﹐攘夷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尊敬王室,排除夷狄。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变古时代篇:尊王攘夷,虽春秋大义,而王非唯诺趋伏之可尊,夷非一身两臂之可攘。

1. 尊敬王室,排除夷狄。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变古时代篇》:「尊王攘夷,虽春秋大义,而王非唯诺趋伏之可尊,夷非一身两臂之可攘。」

《尊王攘夷》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政治口号,主要出现在春秋时期。其中“尊王”指的是推崇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强调维护周朝宗法制度;“攘夷”则是指抵御和排除周边的异族(通常是指来自北方的戎狄部落)。这一口号反映了当时各国诸侯希望通过增强自身实力来确保自身的利益,同时保护并扩大中原文化圈的影响力。

详细解释

  • 尊王: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已无力掌控各地诸侯国。因此,“尊王”主要是利用这种空洞的尊崇,通过加强与周天子的关系来增强自己的合法性和号召力。
  • 攘夷:在这一口号下,各国诸侯往往强调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并以保护中原文化为理由,对抗或排斥周边被视为“蛮族”的部落。这既是一种对外扩张和争夺霸权的借口,也是一种内部团结和提升士气的方式。

造句

  1. 孔子曾经提倡尊王思想,认为通过尊崇周天子可以促进国家间的和谐与统一。
  2. 在春秋时期,各国纷纷打出“攘夷”的旗号,以此作为对外扩张的理由。
  3. “尊王攘夷”不仅是政治口号,也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4. 为了实现尊王的理想,一些诸侯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加强与周天子的联系。
  5. 在对抗周边异族的过程中,“攘夷”的提出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共同目标,促进了内部团结。

这些句子旨在通过不同的场景展示《尊王攘夷》口号的意义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分词解释

zūn

1 地位或辈分高:~长(zhǎng )。~卑。~贵。~严。2 敬重:~敬。自~。~重。3 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府。令~。~姓。~驾。4 量词:一~佛像。5 同“ 撙 ”。

wáng,wàng

1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国。~法。公子~孙。~朝(cháo )。2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公。~侯。3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蜂~。~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4 大:~父(祖父)。~母(祖母)。5 姓。

rǎng

1 侵夺,偷窃:~羊(指暴露亲人的过失,语出《论语·子路》中的“其父~羊,而子证之”)。~夺。~窃。~善(掠人之美)。2 推,排斥:~斥。~除。~夷(抵御外国侵略)。3 烦乱:~~(纷乱)。扰~。4 捋:~袂。~臂。

1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九~(古时称东夷有九种)。2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杂处(chǔ ㄔㄨˇ)。3 平,平坦,平安:化险为~。4 弄平:~为平地。5 消灭:~灭。族~(诛杀犯罪者家族)。6 等辈:“诸将皆陛下故等~”。7 古代的锄类工具。8 同“ 怡 ”,喜悦。9 同“ 痍 ”,创伤。1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