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征七辟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征七辟的简介:
sān zhēng qī bì
三、七:泛指多次;征、辟:征召,指朝廷召举布衣之士授以官职。形容朝廷多次征召选拔。
三、七:泛指多次;征、辟:征召,指朝廷召举布衣之士授以官职。形容朝廷多次征召选拔。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累次征召。晋书˙卷八十八˙孝友传˙王裒传: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
1. 累次征召。《晋书.卷八八.孝友传.王裒传》:「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
《三征七辟》这个词不是传统汉语中的常用成语或固定词组,可能是由“三征”和“七辟”两个词语组合而来。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请允许我分别解释这两个词。
-
三征:在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并没有直接以“三征”的概念来指代某项考试或选拔过程。“征”,在古代常用于指皇帝向地方官员或学者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前往朝廷担任重要职务。因此,“三征”可能象征着三次被朝廷征召。
-
七辟:“七辟”在古代通常指的是七种不同的荐举方式,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辟”,这里特指皇帝直接任命官员的方式之一。《后汉书·党锢传序》中有“由是州郡莫敢理,而章帝乃以夏阳侯畅为司徒,使辟召之”的记载,说明了“七辟”是当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综合起来,“三征七辟”可以理解为三次被朝廷征召和多次通过不同的荐举方式被任命或推荐。这通常是形容某人得到了多位皇帝的信任与重用的情况。
造句
- 自从他年轻时便以卓越的才能著称,后来终于实现了“三征七辟”,成为了一代名臣。
- 这位学者不仅多次获得了学术界的表彰和认可,还曾三次被朝廷征召任职,真正做到了“三征七辟”。
- 虽然他在政坛上“三征七辟”,但最终却选择了隐居,以著书立说的方式继续影响着后世。
- 由于他多次“三征七辟”,并屡次拒绝朝廷的邀请,他的故事成为了一段佳话,流传甚广。
- 这个职位对于许多政界人士来说是梦寐以求的目标,因为他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还能经历“三征七辟”的荣耀过程。
分词解释
三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征
zhēng
1 远行:长~。~途。~夫。~人。~衣。~帆(远行的船)。2 用武力制裁,讨伐:~服(用力制服)。~讨。~伐。~战(出征作战)。南~北战。3 召集:~兵。~募(招募兵士)。~集兵马。4 收集:~税。~粮。5 招请,寻求:~求。~稿。~婚。~聘(招聘)。~询(征求意见)。6 证明,证验:~引(引用,引证)。信而有~。7 表露出来的迹象:特~。~候。
七
qī
1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2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3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辟
bì,pì
1 君主:复~。2 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召。~引。~书。~除(征召推举授官)。~举。3 古同“避”,躲,设法躲开。4 古同“睥”,睥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