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国子的简介:
guó zǐ
1.公卿大夫的子弟。 2.指国子学。
1.公卿大夫的子弟。 2.指国子学。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2. 代指国家设置的最高学府。《魏书.卷六六.列传.李崇》:「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
《国子》这个词语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主要用来指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它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的名字,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和政治意义。
详细解释:
- 概念起源:在中国古代,“国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朝时期,是用来指称贵族子弟所接受教育的地方,后来逐渐发展为官方设置、专门用于培养统治阶层的高级学府。
- 历史沿革:到了秦汉时期,虽然正式名称有所变化(如“太学”),但其功能和性质基本不变。至唐宋时期,“国子监”的称呼开始流行,成为专司教育之职的最高学术机构。
- 教育内容与目标:作为国家最高学府,国子学主要教授儒家经典以及相关的政治、军事等知识,培养的是能够承担治理国家重任的人才。
造句:
- 在唐朝,许多文人学者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被选入国子监学习。
- 国子先生不仅学问渊博,还时常教导学生要心怀天下,以实现治国安邦的宏图大愿。
- 这位官员虽然出身微贱,但凭借刻苦的学习和才华,最终考入国子学,成为朝中重要官员之一。
- 在宋朝初期,为了恢复文教之兴盛,朝廷特别加强了对国子监的支持与管理。
- 国子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交流思想、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分词解释
国
guó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3 姓。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