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戍的拼音、解释、组词

遣戍的简介:

qiǎn shù
1.旧时谓放逐罪人至边地﹑军台戍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放逐犯人至边境戍守。《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遣戍》这个词组通常出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它指的是政府将犯人或士兵从内地流放到边疆或偏远地区的行为。这里的“遣”是派遣、放逐的意思,“戍”则是驻守、防守的意思。“遣戍”的政策在古代中国不时被采用,其目的有时是为了惩罚罪犯,有时则是为了加强边防。

以下是使用《遣戍》这个词的五个造句:

  1. 在清朝初期,为了平定三藩之乱后的残余势力,朝廷实行了大规模的遣戍措施。
  2. 由于连年征战,国家需要大量兵源补充,汉朝政府采取了将一些犯人强制转换为士兵并进行遣戍的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 明代在处理某些政治犯时也采用了遣戍政策,将其流放到边疆地区以防止他们继续对朝廷构成威胁。
  4. 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采取了严厉的遣戌措施,将大量俘虏和战犯放逐到遥远的边疆。
  5. 历史上“北戍军”就是指由内地被流放到北方边境地区驻守的军队。

分词解释

qiǎn

1 派,送,打发:派~。~送。差(chāi)~。调(diào)~。~返(遣送回到原来的地方)。~散(sàn)。~词(说话、写文章运用词语)。2 排解,发泄:~闷。消~。~兴(xìng)。~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