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不择食的拼音、解释、组词
饥不择食的简介:
择:挑拣。不管什么都吃。比喻需要急迫,顾不得选择。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饥饿的人不选择食物。#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后用「饥不择食」比喻急需时不暇选择。△「以解倒悬」、「事半功倍」、「渴不择饮」
2. #《孟子.公孙丑上》1>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五灯会元.卷五.丹霞天然禅师》、《五灯会元.卷一一.神鼎洪諲禅师》。〔参考资料〕 ■《五灯会元.卷五.丹霞天然禅师》访庞居士,见女子灵照洗菜次,师曰:「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篮,歛手而立。师又问:「居士在否?」女子提篮便行。师遂回。须臾居士归,女子乃举前话。士曰:「丹霞在么?」女曰:「去也。」士曰:「赤土涂牛妳。」又一日访庞居士,至门首相见。师乃问:「居士在否?」士曰:「饥不择食。」师曰:「庞老在否?」士曰:「苍天!苍天!」便入宅去。师曰:「苍天!苍天!」便回。 ■《五灯会元.卷一一.神鼎洪諲禅师》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饥不择食。」
3. 战国齐人公孙丑是孟子弟子,他曾经问孟子:「如果夫子掌握齐国大权,可以建立像管仲、晏婴那样的功业吗?」孟子不愿意被拿来和管仲相比,认为帮助齐国统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比起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现今的齐国不但国土广大,而且人民众多,但因为欠缺一个能以王道治理天下的圣明君主,使得长久处在暴政之中的人民,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的人一样急切,所以若是齐国在此时施行仁政,和古代相比,只要花费一半的心力,就能达到加倍的功效。后来「饥不择食」这句成语,就从「饥者易为食」演变而出,用来指饥饿的人不选择食物。亦用来比喻急需时不暇选择。
1. 饥饿时不挑选食物的好恶,有什么吃什么。比喻急迫时不作选择、挑剔。【例】饥不择食,寒不择衣。
1. 饥饿时不挑选食物的好恶,有什么吃什么。比喻急迫时不作选择、挑剔。《水浒传》第三回:「自古有几般:『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也作「饥不择食」。
词语解析
饥不择食是一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人在饥饿难忍的情况下,顾不上选择食物的新鲜、干净与否或是否合适,急于填饱肚子,因此可能会随便吃一些通常不会选择的食物。
- 字面解释:“饥”是指非常饿;“择”是挑选的意思;“食”就是食物。整体表达的是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人们会选择任何可以拿到的食物来充饥。
- 引申义: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比喻人在困境中急于求成,不加选择地接受各种机会或建议。
造句
- 由于长时间没有进食,他感到非常饿,以至于饥不择食地吃下了街边的小贩摊位上的小吃,结果引发了肠胃不适。
-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她不得不饥不择食地接受任何可以维持公司运转的方案,哪怕其中有些并不完美。
- 失去工作后的那段日子里,他变得饥不择食,接受了各种低薪岗位,只希望能尽快找到更好的机会。
- 为了填饱肚子,他在路上饥不择食地捡了几个野果子便匆忙吃下。
- 他们身处绝境之中,饥不择食地接受了一切可能的救援物资,哪怕其中有风险。
分词解释
jī
1 饿:~饿。~民。~驱(旧指为衣食而奔走)。~餐渴饮。~寒交迫。~不择食(喻急需的时候顾不得细加选择)。画饼充~。2 庄稼收成不好或没有收成:~荒。~馑(灾荒)。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zé,zhái
挑拣,挑选:~取。~优。抉~。~善而从。饥不~食。shí,sì,yì
1 吃:~肉。~欲。2 吃的东西:~品。粮~。零~。丰衣足~。3 俸禄:“君子谋道不谋~”。4 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