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不倦的拼音、解释、组词

孜孜不倦的简介:

zī zī bù juàn
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孜孜,勤勉不懈。「孜孜不倦」指勤勉而不知疲倦。◎语本《书经.益稷》。△「亹亹不倦」

2. ◎1《书经.益稷》(舜)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1>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2>日孜孜3>。」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濬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皋陶曰:「俞。师汝昌言。」 〔注解〕 (1) 禹:夏代开国之君,生卒年不详。因治洪水有功,得舜禅让,立国为夏。亦称为「大禹」、「夏禹」。 (2) 思:语词。无义。 (3) 孜孜:勤勉不懈。孜,音ㄗ。 ◎2《书经.君陈》昔周公师保万民,民怀其德。往慎乃司,兹率厥常,懋昭周公之训,惟民其乂。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尔尚式时周公之猷训,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尔其戒哉!尔惟风,下民惟草。图厥政,莫或不艰。有废有兴,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则绎。」

3. 《书经》,或称《尚书》,相传由孔子所编定,上记尧舜及夏商周三代,下至秦穆公时代的典谟训诰。〈益稷〉篇记述大禹治水的事迹。舜听了臣子皋陶的谋议,于是也要禹说一些美言。禹跪拜行礼说:「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我只是每天勤勉不懈地工作。」皋陶说:「这是怎么说?」禹回答说:「浩浩荡荡的洪水包围了高山,淹没了丘陵,人民被困在洪水里。我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顺著山间荒凉的小径砍树作成路标。和益一起送上生鲜的鱼鳖鸟兽给人民。我疏通九大河川,让洪水顺利流入四海;挖通沟渠,引导水流入河川。和稷一起教人民播种谷物,并分送生鲜的食物给人民,使人民交易物资,互通有无。于是每个人民都安定下来,天下也太平了。」皋陶听了就说:「唷!你说的好,我会向你学习,照著做。」在原文中,「孜孜」是勤勉不懈的意思,「不懈」就含有「不倦」的意味,所以「孜孜不倦」这一完整词形,到《三国志.卷四一.蜀书.霍王向张杨费传.向朗》中首次出现。另外《书经.君陈》内容记载周公死后,周成王周公子君陈去治理王城东郊的成周,勉励他遵循周公教化人民的方法,勤勉不怠,不可贪图逸乐而荒废政事,原文中也有「惟日孜孜」的文字。

1. 勤勉而不觉疲倦。【例】他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足为教师的表率。

1. 勤勉而不知疲倦。《三国志.卷四一.蜀书.向朗传》:「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孽海花》第二五回:「直到放了湘抚,一到任,便勤政爱民,孜孜不倦。」也作「孳孳不倦」。

《孜孜不倦》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形容人勤奋努力、不知疲倦的样子。它强调的是持续不断地努力和投入精神的工作或学习态度。

详细解释: - 孜孜(zī zī):勤勉、专心致志的样子。 - 不倦(bù juàn):没有厌烦,不间断。 整体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在某项工作或学习上非常勤奋,全神贯注,从不懈怠。

造句示例:

  1. 他对待科研项目总是孜孜不倦,常常通宵达旦地查阅资料和实验数据。
  2. 老师对我们要求严格,同学们都表现得十分认真,个个都是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3. 那位作家多年来笔耕不辍,孜孜不倦地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作品。
  4. 在比赛前的集训期间,他始终保持了非常高的训练强度和专注度,真是一个典型的孜孜不倦的运动员。
  5. 老师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我们保持一颗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

这些句子展示了“孜孜不倦”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方式。

分词解释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juàn

1 疲乏:疲~。~怠。~意。~容。~色。2 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厌~。~飞(喻厌倦仕宦而归隐)。~游(厌倦游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