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驴非马的拼音、解释、组词

非驴非马的简介:

fēi lǘ fēi mǎ
不是驴也不是马。比喻不伦不类,什么也不象。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既不像驴,也不像马。比喻事物不伦不类。语本《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下》。

2. 《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下》宣帝时,长罗侯常惠使乌孙还,便宜发诸国兵,合五万人攻龟兹,责以前杀校尉赖丹。龟兹王谢曰:「乃我先王时为贵人姑翼所误,我无罪。」执姑翼诣惠,惠斩之。……后数来朝贺,乐1>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2>周卫3>,出入传呼4>,撞钟鼓,如汉家仪。外国胡人皆曰:「驴非驴,马非马,若龟兹王5>,所谓驘6>也。」 〔注解〕 (1) 乐:喜爱、喜好。 (2) 徼道:禁卫森严的道路。徼,音ㄐ|ㄠˋ。 (3) 周卫:周密的防卫。 (4) 传呼:封建时代,君王出行时,由侍卫高呼闲人回避的一种威仪。 (5) 龟兹王:龟兹国的国王。龟兹,音ㄑ|ㄡ ㄘˊ,汉朝西域国之一。在今新疆省库车、沙雅二县之间。 (6) 驘:音ㄌㄨㄛˊ,即骡,为雄驴与雌马交配所生,兼二者之长。耳长、鬃短、蹄小,尾端有一簇毛。体大、结实。耐力及抗病力皆强,力大,可负重行远。

3. 据《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下》载:汉朝时西域有个龟兹(ㄑ|ㄡ ㄘˊ)国,国王曾多次来汉朝朝贡,并对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非常欣慕。因此,在龟兹国也仿照长安的皇宫建了一座宏大的宫殿。传呼朝拜、撞钟击鼓,一切日常制度,也竭力摹仿汉朝。但西域其他国家看龟兹国王摹仿汉朝,都讥笑说:「像驴又不是驴,像马又不是马。倒是像驴和马杂交生出来的骡子,真是不伦不类!」后来「非驴非马」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事物不伦不类。

1. 汉代西域有一个小国龟兹,其国王多次至汉朝觐见宣帝,且留住一年,回国之后,修筑宫室、礼仪制度等全都模仿汉朝,被邻国讥讽为不伦不类。见《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下.渠犁传》。后即以非驴非马形容不伦不类的事物。也作「非鸦非凤」。

非驴非马》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并不频繁,但其含义值得细细品味。它原本意指那些既不属于驴也不属于马的事物或情况,后来引申为形容事物或说法处于模糊不清、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

解释: - 原义:通常用来比喻一个东西或者概念,既不是这一类也不是那一类,难以归类。 - 现代意义:也可指某种观点、行为等不完全属于某一特定范畴,而是一种中立的状态或特征。

造句

  1. 这种新型的科技产品既非传统电子设备,也非互联网服务,真可以说是“非驴非马”,让人难以定义其确切的功能和价值。
  2. 在讨论教育方式时,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灌输知识,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正确的做法可能是采取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方法,即所谓的“非驴非马”式教学模式。
  3. 虽然这本小说的情节构思独特,但其语言风格和叙述手法却显得有些杂糅,让人感觉有点“非驴非马”,难以给出定论。
  4. 这项改革措施既不是彻底的市场自由化,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保障型经济体系,可以说是采取了一种“非驴非马”的中间道路策略。
  5. 在讨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二者对立起来。相反,应该找到一种既能保护环境又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这也许就是所谓的“非驴非马”之道。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非驴非马”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较少直接使用,但它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那些处于模糊地带的事物或情况,具有较强的比喻意义。

分词解释

fēi

1 不,不是:~凡。~法。~分(fèn )。~礼。~但。~同小可。啼笑皆~。2 不对,过失:痛改前~。文过饰~。习~成是(对于某些错的事情习惯了,反认为是对的)。3 与“不”呼应,表示必须(有时后面没有“不”字):我~看这本书。4 责怪,反对:~难(nàn )。~议。无可厚~。5 指“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简称“非洲”):东~。西~。

1 哺乳动物,像马,比马小,能驮东西、拉车、耕田、供人骑乘:~骡。~皮胶(亦称“阿胶”)。驴皮影。~唇不对马嘴。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2 大:~蜂。~勺。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