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的拼音、解释、组词
太史公的简介:
tài shǐ gōng
1.汉司马谈为太史令﹐子迁继之﹐《史记》中皆称"太史公"。其说不一:(1)太史公为官名﹐汉武帝时置﹐因位在丞相之上﹐与三公相等﹐故称。(2)司马谈为太史令﹐司马迁尊其父﹐故称。(3)太史令掌天文图书等﹐古代主天官者皆上公﹐故沿旧名而称之。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三家注。综上当以第三说较为可信。后世多以"太史公"称司马迁。
1.汉司马谈为太史令﹐子迁继之﹐《史记》中皆称"太史公"。其说不一:(1)太史公为官名﹐汉武帝时置﹐因位在丞相之上﹐与三公相等﹐故称。(2)司马谈为太史令﹐司马迁尊其父﹐故称。(3)太史令掌天文图书等﹐古代主天官者皆上公﹐故沿旧名而称之。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三家注。综上当以第三说较为可信。后世多以"太史公"称司马迁。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职官名。汉武帝置,位在丞相之上。《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如淳曰:「汉仪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
2. 汉司马谈为太史令,其子司马迁继任,皆称「太史公」。《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谈为大史公。」唐.司马贞.索隐:「案茂陵书,谈以太史丞为太史令,则『公』者,迁所著书尊其父云『公』也。然称『太史公』皆迁称述其父所作,其实亦迁之词。」宋.辛弃疾〈沁园春.叠嶂西驰〉词:「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太史公》这个词语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词汇或短语,而是用来指代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文献《史记》,其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因此,我们通常用“太史公”来特指这部历史著作以及它的创作者。
解释
- 历史意义:《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涵盖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
- 作者背景:司马迁(前145年—约前90年),字子长,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在父亲司马谈的影响下,继承了太史令的职位,并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
- 体例与内容: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详尽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造句
- 太史公以严谨的态度完成了《史记》,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 像太史公一样,每个时代都需要有人去真实记录社会的变迁与人民的生活。
- 通过阅读《史记》这部伟大的作品,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太多史实背后的故事。
- 太史公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他还是一个卓越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像太史公那样勇敢地记录真实发生的事情。
这些句子旨在表达《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的重要性与影响力。希望这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太
tài
1 过于:~长。2 极端,最:~甚。~平。3 高,大:~空。~学。4 很:不~好。5 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老伯。~夫人(旧时尊称别人的母亲)。
史
shǐ
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通~。断代~。近代~。世界~。文学~。~诗。~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坛。~评。~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不绝书。2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内~。3 古代官职:刺~。御~。4 姓。
公
gōng
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3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6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7 雄性的:~母。~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