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伏的简介:

sān fú
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初伏一般在7月12日至22日之间;中伏在7月23日至8月1日之间;末伏在8月8日至18日之间。初伏和中伏各固定为十天,末伏视交伏早晚,十天或二十天不等。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分别为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金瓶梅》第八回:「那时正值三伏天道,十分炎热。」《红楼梦》第六七回:「今年三伏里雨水少,这果子树上都有虫。」

2. 三重伏兵。《旧唐书.卷一二一.仆固怀恩传》:「玚令高彦崇、浑日进、李光逸等设三伏以待之,贼半渡,伏发,合击而走之。」

词语:三伏

解释: "三伏"是中国传统农历中表示夏季最热时期的一个节气。从夏至开始,大约经过72天(相当于2/3个月),进入“小暑”之后的第14天。这时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古人称其为"大暑"之前。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 - 初伏:从夏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开始(阳历7月6日至7月23日); - 中伏:初伏后第10天开始(阴历7月24日至8月9日); - 末伏:中伏后第10天结束(阴历8月10日至8月19日)。

三伏是炎夏时节最炎热的时段,人们通常会采取避暑降温措施来缓解夏季高温带来的不适。在这一天之后,天气开始逐渐转凉,进入“处暑”和“白露”的过渡期。

造句: 1. 这个周末气温达到了三伏最高点,我们决定去附近的山里徒步以消暑。 2. 昨日的三伏天给很多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大家都纷纷找各种方法来应对炎热。 3. 为了能够顺利参加即将到来的“小暑”节气活动,大家纷纷在前几日就进行了相关准备。 4. 每当进入三伏天气的时候,我总是感到全身乏力,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舒筋活血的运动以缓解不适感。 5. 这个季节最热的时候正是三伏天,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学校都会举行各种降温解暑的活动来帮助学生适应高温天气。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2 低下去:此起彼~。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4 使屈服:降~。降龙~虎。5 隐藏:~兵。埋~。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