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国的拼音、解释、组词
轴心国的简介:
zhóu xīn guó
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结成侵略同盟的法西斯德、意、日三国。1936年10月,德、意签约结盟,称“柏林罗马轴心”。同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也参加这个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三国于1940年2月又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公开的军事同盟。
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结成侵略同盟的法西斯德、意、日三国。1936年10月,德、意签约结盟,称“柏林罗马轴心”。同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也参加这个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三国于1940年2月又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公开的军事同盟。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西元1930年代采取侵略行动,引发二次世界大战的德、义、日等国。【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相继宣告战败后结束。
1. 西元一九三○年代采取侵略行动,而引发二次世界大战的德、义、日等国。
《轴心国》是二战期间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由纳粹德国、日本帝国和意大利王国等国家组成的军事同盟。这个术语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出现的,并在1942年被希特勒所使用。它代表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联盟,目的是对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包括苏联、英国、美国等国家)。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轴心国》概念形成于纳粹德国在欧洲扩张的过程中,以意大利王国和日本帝国为盟友,共同对抗国际社会对它们的制裁和孤立。
- 主要成员国:纳粹德国(1937年6月25日加入)、日本帝国(1940年9月27日正式建立轴心国集团)、意大利王国(1938年11月正式成为轴心国成员)。
- 重要事件与影响:随着战争的推进,这些国家在军事和经济上相互支持,并最终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冲突。《轴心国》的解散是二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
造句: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日本帝国和意大利王国组成了《轴心国》,共同对抗盟军。
- 轴心国集团中的成员国都曾遭受过严重的破坏和损失,最终在战后重建过程中寻求和平。
- 二战结束后,《轴心国》的成员国面临着深刻的反思与变革,以期不再重蹈覆辙。
- 研究《轴心国》的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法西斯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及其教训。
- 通过比较《轴心国》与其他历史联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之间合作或对抗的复杂性。
分词解释
轴
zhóu,zhòu
1 穿在轮子中间的圆柱形物件:~心。轮~。2 像车轴的用来卷绕东西的圆柱形器物:画~。卷~。3 量词,古代用于以轴装成的书卷,现用于缠在轴上的线以及装裱带轴子的字画等:“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两~丝线。4 纺织机上持经线的工具:杼~。5 枢要的地位:当~(①当权,官居要职;②居要职的官)。6 数学上指一条直线,周围的点围绕它旋转,或是用它作为确定各点位置的标准:转动~。坐标~。
心
xīn
1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2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3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
国
guó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