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拼音、解释、组词
长安的简介:
cháng ān
1.古都城名。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定都于此。此后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于此定都。西汉末绿林﹑赤眉﹐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建都于此。故城有二﹕汉城筑于惠帝时﹐在今西安市西北。隋城筑于文帝时﹐号大兴城﹐故址包有今西安城和城东﹑南﹑西一带。唐末就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 2.唐以后诗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称。
1.古都城名。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定都于此。此后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于此定都。西汉末绿林﹑赤眉﹐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建都于此。故城有二﹕汉城筑于惠帝时﹐在今西安市西北。隋城筑于文帝时﹐号大兴城﹐故址包有今西安城和城东﹑南﹑西一带。唐末就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 2.唐以后诗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县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部,南依秦岭终南山,北连渭河平原。为周朝镐京(在西南)、秦朝咸阳(在东)、汉朝长安(在西北)的故地。清朝与咸宁同城,为陕西省治,并为西安府治。民国废府,仍为陕西省治。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小麦、稻、玉米和棉花等。名胜古迹有纪念唐朝诗人杜甫的杜公祠、华严宗发源地的华严寺、安葬唐高僧玄奘的兴教寺等。
2. 泛指京师。唐.李白〈金陵〉诗三首之一:「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长安》,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中,特指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在唐朝时期,“长安”是当时中国的首都,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象征着繁荣、文化与政治中心。
详细解释
- 地理位置:长安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古称“镐京”,自西周起即为重要都城。
- 历史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长安是当时的国都和国际性大都会。它见证了唐朝的辉煌时期,并对东亚乃至全球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 文化象征:“长安”一词不仅指代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更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中一种理想化的城市形象——和谐、繁荣与开放。
造句
-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驻足于这繁华的长安城。”
- “李白笔下的长安,是诗歌的海洋,亦是梦想起航的地方。”
- “在唐朝鼎盛时期,长安不仅是皇室居住地,更是天下文士向往之所。”
- “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行走,在长安停留时,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辉煌。”
- “唐代诗人王之涣那首著名的《登鹳雀楼》,便是描述了站在高楼上远眺长安城时的心境。”
这些句子不仅能够表达“长安”作为古都的地位和文化意义,同时也展示了它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分词解释
长
cháng,zhǎng
1 两端的距离:~度。2 长度大,与“短”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短。~空。~短句(词的别名)。~夜(➊漫长的黑夜;➋喻黑暗的日子)。~风破浪(喻志趣远大)。~歌代哭(以歌代哭)。3 优点,专精的技能:特~。专~。各有所~。4 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于写作。
安
ān
1 平静,稳定:~定。~心。~宁。~稳。~闲。~身立命。~邦定国。2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民。~慰。~抚。3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4 没有危险,不受威协:平~。转危为~。5 装设:~置。~家立业。6 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他~的什么心?7 疑问词,哪里:~能如此?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