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裔的拼音、解释、组词

四裔的简介:

sì yì
1.指幽州﹑崇山﹑三危﹑羽山四个边远地区。因在四方边裔,故称。语出《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按,孔传,幽州,北裔;崇山,南裔;三危,西裔;羽山,东裔。 2.指四方边远之地。 3.指四方边远地带的人。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四方边远的地方。《左传.文公十八年》:「投诸四裔,以御螭魅。」《文选.班固.西都赋》:「原野萧条,目极四裔。」

四裔》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古代中国的边远地区或四方少数民族。在古代文献中,“四裔”常用来泛指中国周边的文化、地理和政治较为边缘化的地方,包含了对这些地区的复杂情感和观念,既有敬畏也有隔阂。这个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角度。

详细解释

  • :指的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 :在古汉语中,“裔”字有“边远的、外族的”的意思。

因此,四裔通常用来指代四周不同文化和习俗的边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它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周边民族和地区的认知方式,既包含了地理上的距离感,也有文化上的差异。

造句

  1. 在《汉书》中记载:“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四裔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政府对于处理与边远地区或少数民族的关系时所面临的挑战。
  2. 四裔”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已经融入了现代文明体系之中,而有的则仍然保留着古老的文化传统。这句话展示了“四裔”地区内广泛的社会多样性。
  3. 中国古代就有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用于联系中原与西方的“四裔”。这句描绘了古代通过商贸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理解的情形。
  4. 尽管在历史长河中,“四裔”的称呼可能带有偏见或歧视色彩,但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这句话强调了该术语的历史背景及其复杂性。
  5. 今天我们在讨论“四裔”时,既要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态度。这句鼓励现代人们在理解和研究这个概念时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这些句子旨在体现“四裔”的广泛含义,并通过具体场景展示了其在历史和现代语境中的运用方式。

分词解释

1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