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祀的拼音、解释、组词
七祀的简介:
qī sì
1.周代设立的七种祭祀,即司令﹑中溜﹑国门﹑国行﹑泰厉﹑户﹑灶。见《礼记.祭法》。
1.周代设立的七种祭祀,即司令﹑中溜﹑国门﹑国行﹑泰厉﹑户﹑灶。见《礼记.祭法》。
- AI解释
《七祀》的详细解释
“七祀”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祭祀制度,指的是对七个重要神灵或自然现象进行的定期祭拜活动。这些祭祀仪式通常被安排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以祈求丰收、平安等福泽。
根据《礼记·祭义》,这七个重要的祭祀对象包括:
- 天神:主要是对天帝的崇拜。
- 地祇:主要指土地神,负责保佑一方土地上的人民和农作物。
- 五祀(五行之神):指的是与自然界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相对应的神灵,这五个方面分别有代表性的神来守护。
- 灶神:专门祭祀家庭厨房中负责饮食之事的小神,被视为家中的保护者。
此外,还有一些具体解释如下:
- 天神:主要指上天之主及其眷属,是自然界最高级的存在之一。
- 地祇:包括各种土地之神、山川之神等。
- 五祀:分别对应五行,在古代中国哲学中被认为支配着世间万物的生长与变化。每个方向通常都有其守护神。
这种祭祀体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依赖,以及通过祭祀来维护社会和谐及个体幸福的愿望。
造句
- 古代每逢重要节日,人们都会举行七祀仪式以求平安。
- 在古代的文献记载中,《礼记》详细描述了七祀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
- 为了祈求家庭和睦、五谷丰登,许多乡村至今仍然保留着进行七祀的传统习俗。
- 古代中国的七祀制度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对七祀的细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分词解释
七
qī
1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2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3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