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之舌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寸之舌的简介: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三寸不烂之舌」。见「三寸不烂之舌」条。
2. 此处所列为「三寸不烂之舌」之典源,提供参考。 ◎1《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1>已定从2>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3>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4>。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5>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注解〕 (1) 平原君:赵胜(?∼西元前351),战国赵武灵王之子。封于平原,故称为平原君。喜宾客,食客多至数千人,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亦为赵之名相。 (2) 定从:签定纵约。从,通「纵」。 (3) 相:音ㄒ|ㄤˋ。本指视察、仔细看,这里为「看相」的「相」,「不敢复相士」就是不敢再以面貌观察人才能的优劣。 (4) 九鼎大吕:九鼎及大吕均为传国宝器,比喻地位极为重要。九鼎,夏禹所铸的九口大鼎,象征九州。大吕,周庙大钟。 (5) 彊:音ㄑ|ㄤˊ,同「强」。 ◎2《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彊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闲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3. 此处所列为「三寸不烂之舌」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舌头是说话的主要器官,长约三寸,古人多用「三寸舌」或「三寸之舌」来表示口才。例如《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载,战国时,秦国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被围,情况相当危急。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想联合楚国来抵抗秦国。平原君要从门下食客选二十个人一起去楚国,但挑来挑去只挑到十九人,还剩一个人挑不出来,有个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荐,平原君姑且接纳了他。到了楚国,平原君一直不能说服楚王援助赵国。毛遂仗剑向前,向楚王分析情势,义正辞严,气势凌人,楚王便答应与赵国订立盟约。平原君完成任务回到赵国后,赞赏毛遂说:「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我们赵国的地位大大提升,比九鼎大吕还要有分量。毛先生三寸的舌头,真是比百万军力还要强大。」自此便一直将毛遂奉为上宾。另外如《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内容则是表述汉高祖刘邦的军师张良,在协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动了归隐的念头。他推荐萧何担任丞相,并向刘邦表达自己凭著「三寸舌」成为皇帝的军师,位极人臣,已达到一般人最想要的目标了,于愿足矣!所以希望能辞去职务,隐居修道。
1. 形容能言善道,长于言辞的口才。《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于百万之师。」汉.扬雄〈解?〉:「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也作「三寸不烂之舌」、「三寸舌」。
《三寸之舌》,这是一个成语,出自于《史记·平原君列传》,原句是“毛遂自荐”,后人引申为形容人的口才很好,能够通过巧妙言辞说服他人。这个成语形象地说明了舌头虽小(古代的度量单位之一),但其威力巨大,能通过言语影响他人。
详细解释: - 三寸之舌:通常指人的舌头,这里比喻人的语言能力。 - 力量大:指的是口才好、善于言辞的人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
成语意在强调个人的口才和说服力的重要性,常用于赞扬那些能够通过智慧和口才达成目标的人。
以下是五个使用“三寸之舌”作为描述对象的例子:
- 小明的三寸之舌果然了得,在众人面前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 老板夸赞小李有三寸之舌,善于说服客户签订合同。
- 尽管年纪不大,但他却拥有令人羡慕的三寸之舌,总是能轻松化解同事间的矛盾。
- 他虽然个子不高,但有一张会说话的嘴巴,能够通过三寸之舌影响很多人。
- 在辩论赛上,她凭借三寸之舌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喝彩和评委的认可。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cùn
1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尺的十分之一:尺~。2 短小:~土。~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心。~步难行。3 姓。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shé
1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头。~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剑。2 语言辩论的代称:~战(激烈议论)。3 像舌头的东西:帽~。火~。4 铃或释中的锤。5 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