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藩的简介:

sān fān
1.指汉明帝子千乘哀王建﹑淮阳顷王昞﹑济阴悼王长。 2.指南朝齐之会稽﹑南徐州和南兖州。 3.清称明末之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为三藩。参阅清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 4.清初封明降将吴三桂为平西王,镇云南;耿继茂为靖南王(后子精忠嗣),镇福建;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广东,并称三藩。《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可喜镇广东,继茂子精忠镇福建,与三桂并称'三藩',而三桂骄恣尤甚。"康熙十二年下令削藩﹐吴三桂﹑尚之信(可喜子)﹑耿精忠相继反清﹐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清初明之降将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皆封为藩王,号称为「三藩」。

2. 清人称明福、唐、桂三王为「三藩」。

三藩》一词并非一个独立的词汇,而是在历史上特指的三个藩王: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他们都是清朝初期重要的军事将领,但后来因不满清廷统治,发动了反对清朝统治的叛乱,这一时期被称为“三藩之乱”,发生在1673年至1681年间。

详细解释

  • 吴三桂:原为明末清初的明朝将领,在清朝建立后归顺并被封为平西王。后因不满朝廷对其权力的削弱,于1673年在云南发动叛乱。
  • 尚可喜:清初名将,曾为明朝将领,后降清,并被封为平南王。其子尚之信在父亲去世后也参与了三藩之乱。
  • 耿精忠:清朝名将,在清廷中担任重要职务。但他与吴三桂、尚可喜一起共同反对清朝统治,导致了三藩之乱。

造句

  1. 历史上著名的“三藩”叛乱对清朝初期的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这场战争被称为三藩之乱,是因为它的发起者分别是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三位藩王。
  3. 三藩之乱中,清政府不得不调动大量军队平定各地的叛乱。
  4. 三藩之一的吴三桂在云南建立了根据地,并且招募了大量士兵来对抗清朝统治。
  5. 耿精忠作为三藩之一,在福建地区发动叛乱,试图建立自己的独立政权。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