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藩的拼音、解释、组词
四藩的简介:
sì fān
1.见"四番"。
1.见"四番"。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四方的藩属。《隋书.卷一一.礼仪志六》:「东西南北四藩诸国王章,上藩用中金,中藩用银。」唐.杜甫〈客居〉诗:「儒生老无成,臣子忧四藩。」
2. 清初封有功的明将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四人为王,称为「清初四藩」。
《四藩》这个词汇在古代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具有特定含义,指的是明朝中后期对部分地方割据势力的一种称呼。具体来说,“四藩”通常指的是被封为藩王、拥有较大权力和地盘的地方贵族或军事领袖。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明朝中期以后,为了加强边疆防御和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明成祖朱棣在平定诸王之后,对一些功臣进行了分封。这些被封为藩王的人拥有较大的领地和军权,他们在各自的地方上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
具体人物:常见的“四藩”指的就是明朝后期被封的几位重要藩王,如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等。他们分别在明朝中叶至末年时期控制着不同的区域,并拥有相应的权力和军事力量。
-
文化意义:“四藩”的存在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张力,是研究明代历史尤其是明初分封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造句
-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四藩”问题,使得朝廷不得不加强中央集权以维护统治。
- 学者研究《四藩》的历史背景时发现,这些藩王的权力往往是通过特殊的政治安排获得的。
- “四藩”的存在反映了明朝末年政治体制中的不平衡和矛盾。
- 在明朝晚期,“四藩”成为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 由于“四藩”的存在,明朝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以减少不稳定因素。
请注意,《四藩》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作标准词汇,上述解释及造句是为了帮助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概念。
分词解释
四
sì
1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