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婆的拼音、解释、组词
苹婆的简介:
píng/pēng pó
1.梵语bimba音译。苹果。
1.梵语bimba音译。苹果。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植物名。梧桐科苹婆属,常绿乔木。叶互生,具长柄,长椭圆形。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下垂,萼钟状五裂,初开时乳白色,渐变淡红色,疏被白色星状毛。蓇葖果木质,卵形,外为暗红色。种子歪圆形或椭圆形,深褐色。种仁富含淀粉,可食。分布于广东、华南各省及南洋一带。也称为「频婆」、「凤眼果」。
《苹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不过根据一些古籍和民俗文化资料,《苹婆》通常是指一种植物的名字。它又名扁豆、锦鸡儿等,在中国古代文献里,也常被提及作为药用或观赏的植物。
【详细解释】: 1. 植物种类:苹果属(学名为Solanum malacoxylon)。 2. 特征:果实呈卵形或长圆形,成熟时果皮由绿色变为黄色或橙色;叶子互生,卵状披针形至椭圆形,边缘有锯齿,叶背淡绿色带紫色,花小,白色或淡红色,聚伞花序生于枝端。 3. 用途:在古代,苹婆的果实和叶子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民间传说其果皮可以入药,用于解毒、治疗皮肤病等;同时,苹果属植物还常被作为园林绿化观赏植物。
【造句】: 1. 在那个年代,人们利用许多自然界的资源,如苹婆,来治病。 2. 春天来了,院子里的苹婆开花了,粉嫩的小花让人眼前一亮。 3. 幼儿园里种植了许多苹果树和苹婆这样的观赏植物,孩子们非常喜欢在其中玩耍。 4. 为了美化环境,社区计划引进一些本地植物,如苹婆等。 5. 古代文人爱将自然界的花草入诗作画,像“苹婆花下小桥东”便是一例。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