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节的拼音、解释、组词

女儿节的简介:

nǚ ér/er jié
1.明清时京城女子习俗之一。 2.指七夕。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明清时的民间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未婚少女皆梳妆打扮,头簪石榴花;已婚妇女亦归宁回家看父母,称为「女儿节」。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城东内外.春场》:「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

女儿节》在中国文化中并没有特定的意义或节日,但从您的问题推测,您可能是在询问“女儿节”这个词或者某种特定的文化传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韩国等地,确实有庆祝“女儿节”的传统习俗,即“女孩节”。这个节日主要在日本较为普及,又称为“桃汤节”,与之相关的习俗和物品通常都围绕着美好的祝福和希望。

详细解释

  1. 起源:日本的“女儿节”起源于平安时代(794-1185),最初是为了祈求家中小女孩健康、幸福。后来,日本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法定假日,并且在节日当天家庭会装饰五彩缤纷的鲤鱼旗等来庆祝。

  2. 习俗:人们会在家中挂起鲤鱼旗和五轮伞(一种带有五个颜色的小圆盘组成的装饰品),这些物品都是为了象征女孩们能够像鲤鱼一样勇往直前、克服困难。还会准备精美的饭菜,包括寿司、三色米饭等,并且通常会饮用红豆汤来庆祝。

造句

  1. 父母在女儿节那天特别精心地布置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
  2. 每到女儿节的时候,都会有人专门去商店购买五彩斑斓的鲤鱼旗和五轮伞。
  3. 她们一家人在女儿节这天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家庭晚餐。
  4. 我们在阳台上挂起了象征幸运与力量的红色鲤鱼旗来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
  5. 每年的女儿节,她都会为妹妹亲手制作精美的五轮伞。

请注意,“女儿节”这一词语在中国传统节日或特定文化背景中没有直接对应的概念或习俗。上述解释和造句基于日本的文化习俗进行描述,并非中国特有的“女儿节”。

分词解释

nǚ,rǔ

1 女性,与“男”相对。古代以未婚的为“女”,已婚的为“妇”。现通称“妇女”:~人。~士。~流(含轻蔑意)。少(shào )~。2 以女儿作为人的妻(旧读nǜ)。3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称“婺女”、“须女”。

ér

1 小孩子:婴~。~戏。2 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男~。~女情。3 儿子,男孩子:~子。生~育女。4 父母对儿女的统称,儿女对父母的自称。5 助詞:❶多用作名词后缀。❷用于形容词后。

jié,jiē

1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2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3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4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5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6 礼度:礼~。7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8 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9 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10 略去,简略:~选。~录。11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1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