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馆的拼音、解释、组词
散馆的简介:
sàn/sǎn guǎn
1.明清时翰林院设庶常馆,新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资格者入馆学习,三年期满举行考试后,成绩优良者留馆,授以编修﹑检讨之职,其馀分发各部为给事中﹑御史﹑主事,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
1.明清时翰林院设庶常馆,新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资格者入馆学习,三年期满举行考试后,成绩优良者留馆,授以编修﹑检讨之职,其馀分发各部为给事中﹑御史﹑主事,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旧制翰林院庶吉士于登第入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以考试分别授职,称为「散馆」。
《散馆》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但在某些特定的历史和学术语境下使用。通常,“散馆”是指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结束或结业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们会从学习的地方散去,因此得名。
“散馆”一词主要出现在清代的科举考试体系中。在清朝时期,士子通过多次入学堂(如国子监)进行深入学习后,会在一定时间内接受一次全面的考核,以考察他们的学业成就。如果通过了这次考核,考生们就会被授予一定的学历证明或官职资格,然后正式离开学堂,因此称之为“散馆”。
但是,“散馆”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低,更多是作为一种历史名词出现。
接下来提供五个与古代科举相关并带有“散馆”概念的造句:
- 清朝时期的文士们,经过三年的学习和考核后,终于迎来了散馆之日。
- 在清代,考中进士之后即可以离开国子监,散馆学成的官员们开始正式步入官场。
- 古代读书人辛苦多年,今日终得散馆,踏入仕途之路。
- 即使在科举制逐渐被废除后,散馆仍是一个象征意义深厚的文化词汇。
- 作为历史爱好者的小明,在图书馆中找到了关于清代学士“散馆”的详细记载。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