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旅的拼音、解释、组词
师旅的简介:
shī lǚ
1.师﹑旅为古代军队编制。《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我师我旅。"郑玄笺:"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后因用以指军队。 2.指战事。 3.指众属吏。
1.师﹑旅为古代军队编制。《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我师我旅。"郑玄笺:"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后因用以指军队。 2.指战事。 3.指众属吏。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时军队的编制,以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后因以泛称军队。《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晋.陆机〈五等论〉:「师旅无先定之班,君臣无相保之志。」
《师旅》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军队或者军事力量。具体而言,“师”指军队或大的队伍,“旅”是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之一,在古代常用来表示一个规模较小但又有一定作战能力的部队。因此,《师旅》合在一起,常被用以泛指军队、大军。
以下是5个使用“师旅”的句子:
-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曾指挥过数次大规模的师旅作战。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这里的“兵甲”即是用于指代他的军队或师旅。
- 西汉初年,韩信以两千奇兵破敌军十万大军的故事,展现了他对于运用少量师旅战胜强大敌人能力的高超技巧。
- 隋朝末期,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渊及其子李世民指挥下的隋朝军队师旅屡次取得辉煌战果。
-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还曾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师旅队伍,有效抵御了倭寇的侵扰。
这些句子展示了“师旅”一词在古代军事历史中的应用场景及其重要性。
分词解释
师
shī
1 教人的人:老~。导~。~傅。~生。~徒。~德。良~益友。好(hào )为人~。2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医~。技~。3 效法:~法古人。4 榜样:~范。5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母。~兄。~弟。~妹。6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法~。禅~。7 军队:会~。出~。8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长。~座。9 一国的首都:京~。10 姓。
旅
lǚ
1 出行的,在外作客的:~行(xíng )。~馆。~次。~居。~客。~伴。商~。差(chāi)~。~社。2 军队的编制单位,在师与团之间。3 泛指军队:军~。强兵劲~。4 共同:~进~退。5 同“ 稆 ”。6 同“ 膂 ”,脊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