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爵的拼音、解释、组词
赐爵的简介:
cì jué
1.谓祭祀时赐助祭者以酒爵。 2.赐予爵位。
1.谓祭祀时赐助祭者以酒爵。 2.赐予爵位。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祭祀时以酒爵赐给助祭的人。《礼记.祭统》:「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
2. 皇帝以爵位赐给有功的人。《汉书.卷一.高帝纪下》:「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三国演义》第一○回:「臣等有功王室,未蒙赐爵,故不敢退军。」
《赐爵》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皇帝或封建君主将爵位授予臣子、功臣的行为。爵位是一种象征性荣誉和身份地位的标志,在古代社会尤其在周代及其后的各个朝代中占据重要地位,通常与官职挂钩,反映了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详细解释
- 爵:在古代中国,爵是一种酒器,后来演变为表示等级或者地位的一种符号。
- 赐爵:即授予爵位的行为。通过赐予不同的爵号(如公、侯、伯、子、男),可以体现被赐者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不同位置和重要性。
造句
- 战国时期,赵国君主为了表彰廉颇的功绩,特地赐他为上卿之位。
- 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赐爵于有功之臣,以激励将士们奋勇向前。
- 宋朝文官张载因为其在哲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被皇帝赐予子爵。
- 明代将领徐达因平定北方边疆立下赫赫战功,荣获侯爵头衔。
- 清朝康熙年间,为表彰大臣李光地的忠诚与勤勉,特别授予他伯爵之封。
以上句子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展示了古代君主赐予臣子不同等级的爵位以示奖励或认可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赐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具体操作方式,在造句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历史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