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使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司使的简介:

sān sī shǐ
官名。唐代中期以后,设户部、度支、盐铁等使,分管租赋、财政收支及盐铁专卖,合称三司。公元926年唐明宗委宰相统领三司。930年正式设三司使。北宋沿袭。1082年职掌归入户部尚书。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唐代大狱,诏下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共同审案,称为「三司推事」,也称为「大三司使」;其次以侍御史、刑部郎中、大理寺司直接审讯,称为「三司受事」,也称为「小三司使」。二者合称为「三司使」。

三司使》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其名称来源于宋朝时期,最初设立于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在宋代,三司是指盐铁、度支和户部三个机构,而三司使是这三个部门的长官,负责管理国家财政。他们的主要职责包括监管国库收支、征收赋税、调拨军需物资等。

详细解释

  • 设立背景:在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宰相之下设立“三司”,以分割其财权。
  • 机构组成与职责
  • 盐铁司负责全国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管理以及相关税收征收;
  • 度支部主管国家财政收入、支出计划和会计制度等;
  • 户部主要掌管户口登记、土地税赋及赈灾事宜。

造句

  1. 在宋朝,三司使权力很大,可以直接指挥各地官府。(意指三司使拥有较高的行政权)
  2. 因为财政问题日益严重,朝廷决定增设一位新的三司使来处理复杂的财务事务。
  3. 他被任命为新任的三司使之职,肩负着国家财政改革的重要使命。
  4. 经过他的整顿,宋朝三司使制度下的财政管理变得更为高效有序。
  5. 三司使不仅负责税收,还要参与国库审计,确保每一笔账目的准确无误。

这些句子旨在从不同角度展现“三司使之职”的重要性及其职责范围。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1 主管,操作:~法。~机。~令。~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空(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②复姓)。~徒(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丞相;②复姓)。~马(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务的长官;②复姓)。~寇(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刑狱、纠察的长官;②复姓)。2 官署名称:人事~。3 视察:~日月之长短。4 姓。
使

shǐ

1 用:~用。~劲。~役。~力。~钱。2 派,差谴:~唤。~命。~女。3 让,令,叫:迫~。4 假若:假~。即~。5 奉命办事的人:~者。大~。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