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横的拼音、解释、组词
连横的简介:
见“合纵连横”。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战国时秦国张仪所倡的外交政策。目的在打破六国合纵政策,利诱六国分别与秦国亲善,然后再各个击破,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例】连横政策达到破坏六国团结抗秦的目的后,六国随即为秦并灭。
2. 人名。(西元1878∼1936)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台湾台南人,原籍福建龙溪。擅写诗文,精通史学,曾任职《台湾日报》、《台南新报》汉文部,民国元年入清史馆工作。毕生致力于保存台湾文献,著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乘》、《 剑花室诗集》、《文集》等。
1. 战国时秦国张仪所提倡的外交政策。目的在打破六国合纵政策,利诱六国分别与秦国亲善,然后再各个击破,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战国策.秦策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也作「连衡」。
2. 人名。(西元1878~1936)字雅堂,号武公,又号剑花。台湾台南人,原籍福建龙溪。擅写诗文,精通史学,曾任职台湾日报、台南新报汉文部,民国元年入清史馆工作。毕生致力于保存台湾文献,著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剑花室诗集》、《雅堂文集》等。
《连横》一词详解
连横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一种外交策略,与另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张仪提出的“合纵”思想相对。秦始皇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此词时解释为联合东方六国中的某些国家(或诸侯),以对抗另一个强大的联盟或敌对势力。
-
连横:指的是战国时期秦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领土,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这种策略的核心是通过与东方诸国建立某种形式的联系或联盟,来削弱它们彼此之间的联合,从而达到孤立并最终吞并这些国家的目的。
-
历史背景: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大增,但东方六国依然视其为最大的威胁。于是,张仪提出“连横”,主张通过分化瓦解六国的联盟来削弱它们的力量;而李斯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策略,提出了更具体的战略部署。
造句
-
秦始皇的连横政策成功地使东方诸国失去了统一的希望。
-
为了抵御秦国的扩张,“合纵”与“连横”的斗争成为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策略之一。
-
秦王在实施连横策略的过程中,多次利用贿赂和策反手段。
-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不仅批评了秦王对人才的态度,还深刻地分析了当时各国的政治格局与连横策略的关系。
-
古人云:“合纵连横”,这不仅是历史上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现代国际政治博弈的一种形象比喻。
这些句子能够帮助理解“连横”在古代政治中的实际应用和深远影响。
分词解释
lián
1 相接:~日。~夜。~年。~亘(接连不断)。~襟(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载。~缀。~理。烽火~天。~篇累(lěi )牍。2 带,加上:~带。~坐(一个人犯法,他的家属、亲族、邻居连带受处罚)。3 就是,既使,甚至于:~我都不信。4 联合:外~东吴。5 军队的编制单位,“排”的上一级:~长。6 姓。7 同“ 琏 ”,古代宗庙盛黍稷的器具。8 同“ 链 ”,铅矿。héng,hèng
1 跟地面平行的,与“竖”、“直”相对:~梁。~楣。~额。~幅。~批。~披(长条形横幅字画)。~匾。~标。~空。2 左右向的,跟目视方向垂直的,与“竖”、“直”、“纵”相对:~写。~排。~向。~斜。纵~。3 地理学上指东西向的:与“纵”相对:~贯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