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邑的拼音、解释、组词
食邑的简介:
shí yì
1.靠封邑租税生活。 2.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 3.唐宋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1.靠封邑租税生活。 2.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 3.唐宋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君主赏赐臣子封地,即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汉书.卷一.高帝纪下》:「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
2. 封地。《史记.卷九五.灌婴传》:「赐益食邑二千五百户。」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王甚重之,赐食邑,锡爵位。」也称为「养地」。
《食邑》的详细解释
“食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制度,特指君主赐予臣子的土地及其土地上生产出的产品作为俸禄。这种制度起源于周朝,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和发展。
-
起源与发展:周代初期实行井田制时,就已经出现了食邑的概念。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为了奖励功臣,开始赐予他们一定的土地和相应的收入(包括土地产出),以便这些臣子能够维持他们的生活,这种土地就是食邑。秦汉以后,尽管井田制度被废除,但“食邑”这一概念仍然存在,并且在某些情况下用以指代官员的封地。
-
构成与性质:食邑通常包括一定的土地和该土地上产出的粮食、牲畜等资源。臣子可以通过耕种这些土地或者收取其产物来获取收益,以此作为个人经济来源或用于日常开支。
-
制度影响:这一制度既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信任与恩赐,同时也促进了地方官员治理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有助于稳定统治基础。
五个造句
- 古代的封侯者往往依靠食邑维持生计。
- 在封建时代,获得一块优质的食邑几乎是所有士大夫的梦想。
- 历史记载中经常可以看到君主赐予臣子“千户之邑”的情景。
- 食邑制度在宋朝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 昔日的豪杰之士多以“领有数县食邑”为荣。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