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民的拼音、解释、组词
士民的简介:
shì mín
1.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阶层和普通读书人。 2.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并称。犹言士庶。 3.泛指人民﹑百姓。 4.犹言军民。
1.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阶层和普通读书人。 2.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并称。犹言士庶。 3.泛指人民﹑百姓。 4.犹言军民。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人民、百姓。《战国策.秦策一》:「然而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
2. 读书人或学习道艺的人。《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士民》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从字面上来看,“士”通常指的是有文化教养、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比如官员或学者;“民”则是指普通百姓。因此,“士民”可理解为包括了社会上层(如知识分子和官员)与下层(普通民众)的统称。
在具体的语境中,这个词可能用于描述一个时代或地区的整体社会结构、文化氛围或者政治状态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古汉语中,这个词语并不是固定搭配,也没有被广泛使用过,因此其意义可能会根据上下文有所不同。
以下是对“士民”一词的详细解释:
- 组成分析:“士”代表了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人群,如官僚、学者等;“民”则是普通百姓。两者合在一起,可以理解为一个地区的整体居民。
- 使用语境:通常会出现在描述某个时代或地区的社会结构、文化和政治状况的文本中。
接下来提供五个关于“士民”的造句:
- 在古代中国,士民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有着明显的分层现象。
- 这次改革旨在提高士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
- 士民们对这次公益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支持。
- 通过历史的长河,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朝代中士民之间的互动与交融。
-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士民的生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请注意,以上造句中的“士民”一词是基于其字面意义进行的构建,并未直接取自古代文献或正式使用,仅用于辅助理解。
分词解释
士
shì
1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族。~大夫。2 旧时指读书人:~子。~民。学~。3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女。4 对人的美称:志~。烈~。女~。5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兵。~卒。~气。6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护~。7 姓。
民
mín
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居~。~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4 某族的人:汉~。回~。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6 非军事的:~品。~航。7 同“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