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食的拼音、解释、组词

嗟来食的简介:

jiē lái shí
1.见"嗟来之食"。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嗟来之食」。见「嗟来之食」条。

2. 此处所列为「嗟来之食」之典源,提供参考。 《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1>于路,以待饿者而食2>之。有饿者蒙袂3>辑屦4>,贸贸然5>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6>!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7>闻之曰:「微与8>!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解〕 (1) 为食:设置食物。 (2) 食:音ㄙˋ,拿食物给人吃。 (3) 蒙袂:用衣袖遮脸。袂,音ㄇㄟˋ,衣袖。 (4) 辑屦:拖拉著鞋子。屦,ㄐㄩˋ,鞋子。 (5) 贸贸然:眼睛看不清楚的样子。 (6) 嗟:音ㄐ|ㄝ,招呼声,有不敬的意味。 (7) 曾子:曾参(西元前505∼前430),字子舆,春秋时鲁国武城(地约当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曾点之子,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传《大学》为其所述;又作《孝经》,以其学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后世尊称为「宗圣」。 (8) 微与:不必吧!与,音ㄩˊ,同「欤」,置于句末,表反诘语气。

3. 此处所列为「嗟来之食」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春秋时代,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人,在路边放置饮食接济路过的难民。当有个人用袖子遮著脸,拖著疲惫的脚步,跌跌撞撞地走来时,黔敖便拿了食物和饮水喊他:「喂!来这里吃东西!」那个人抬起脸瞪著黔敖说:「我就是不接受这样无礼的施舍,才会饿到这种地步!」黔敖立刻为自己的态度道歉,但那个人却不接受,仍坚持拒绝进食,后来终于饿死了。当时曾子听了这件事后,不太以为然,他说:「用不著这样吧!若招待的人真的很不礼貌,你可以拒绝,但人家都道了歉,就可以接受啊!」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嗟来之食」,用来比喻以不礼貌的态度招呼人来吃的食物,后则泛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1. 不敬之食。比喻带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典出《礼记.檀弓下》。【例】他很有骨气,即使挨饿也不接受嗟来食。

1. 带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参见「嗟来之食」条。《幼学琼林.卷三.饮食类》:「人贪食曰徒????餟;食不敬曰嗟来食。」

嗟来食》是一个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全句为“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成语中的“嗟”是呼唤、招呼的意思,“来”是助词无实义。“嗟来食”的故事反映了在特定情境下对他人施舍的食物的拒绝,寓意对尊严的坚守和自尊自爱的精神。

解释

  • 背景:春秋时期齐国发生饥荒。
  • 情节:黔敖(地名)的某个人在路上摆放食物,准备帮助饿着的人。有个饥饿的人穿着破旧,步伐迟缓地走了过来。
  • 对话: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执碗,对那饿者说:“嗟!来吃。”
  • 含义:这个成语强调了人应当以尊严和自尊为重,不应因为食物而丧失人格。即使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也要保持自己的尊严。

造句

  1. 刘先生宁愿挨饿也不接受嗟来食的帮助。
  2. 在慈善活动中,他坚持要求确保每个人都能体面地领取援助物资,而不是被他人轻视或羞辱地对待。
  3. 玛丽决定放弃嗟来食的工作机会,坚持寻找能够体现个人价值的职业。
  4. 我们应该学习《嗟来食》的精神,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丧失自己的尊严和原则。
  5. 当灾难来袭时,有些人选择接受嗟来之食以维持生存,但另一些人则宁愿忍受饥寒,也不愿失去人格的尊严。

分词解释

lái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5 做某个动作:胡~。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12 表示语气,归去~兮!13 姓。

shí,sì,yì

1 吃:~肉。~欲。2 吃的东西:~品。粮~。零~。丰衣足~。3 俸禄:“君子谋道不谋~”。4 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