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俱厉的拼音、解释、组词

声色俱厉的简介:

shēng sè jù lì
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语或出晋.裴启《语林》。△「正言厉色」

2. ※#晋.裴启《语林》(据《太平御览.卷七○三.服用部五.如意》引)1>石崇2>与王恺3>争豪。晋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以珊瑚高二尺许,恺以示之,崇以铁如意击之,应手瓦碎。恺声色俱厉。崇曰:「此不足恨。」乃命取珊瑚,有三尺光彩溢目者六十七校4>,恺怅然自失5>。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晋书.卷六.明帝纪》。 (2) 石崇:西元249∼300,晋南皮人,字季伦。元康初累官至荆州刺史,以劫掠客商致财无数。在河阳营建金谷别墅,后拜卫尉,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八王之乱时,他与齐王冏结党,为赵王伦所杀。 (3) 王恺:字君夫,生卒年不详,晋东海人。官至后军将军,少以才力著名,肆其意色,无所忌惮,与石崇斗富,极尽奢华之能事。 (4) 校:当为「枚」之误,《世说新语.汰侈》正作「枚」。 (5) 怅然自失:神志迷惘,若有所失的样子。〔参考资料〕 《晋书.卷六.明帝纪》敦素以帝神武明略,朝野之所钦信,欲诬以不孝而废焉。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以何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峤对曰:「钩深致远,盖非浅局所量。以礼观之,可称为孝矣。」众皆以为信然,敦谋遂止。另可参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

3. 「声色俱厉」一语,普遍出现在晋和六朝的文献,例如裴启《语林》、刘义庆《世说新语》、《晋书.卷六.明帝纪》等。在较早的《语林》中提到一段故事:晋时石崇与王恺斗富,用尽了华美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饰。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经常帮助王恺,给他一些珍宝。有一次,晋武帝把一枝高二尺左右的珊瑚赏赐给王恺,这珊瑚树枝条茂盛,世上很少有能与它媲美的。王恺把它拿给石崇看。石崇用铁如意敲它,随手就打碎了。王恺非常惋惜,声音脸色都非常严厉。石崇说:「不值得遗憾。」就叫手下把自己的珊瑚拿来,高达三尺、四尺,光彩夺目,总共有六十多枚。王恺看了神情显得迷惘,一付若有所失的样子。后来「声色俱厉」演变为成语,被用来指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1. 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肃。【例】父亲声色俱厉的责备犯下大错的小弟。

1. 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肃。《晋书.卷六.明帝纪》:「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以何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世蕃愕然,方欲举手推辞,只见沈链声色俱厉道:『此杯别人吃得,你也吃得。』」

声色俱厉》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说话时声音严厉,脸色也显得非常严肃。其中,“声”指的是说话的声音;“色”指的是脸色、表情;“俱”是都的意思;“厉”则是指严厉。整个成语形象地描绘出一种既大声又生气地批评或教训的情景。

详细解释

  • :声音,这里特指说话时的音量和语气。
  • :面容、脸色,用于形容人的表情。
  • :皆,都的意思。
  • :严厉,严肃。

成语常常用来描述那些在批评或训诫他人时态度非常坚决的人。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传达了说话者的情绪强烈,也暗示着被批评的对象可能需要正视自己的错误或者问题。

造句

  1. 老师在课堂上声色俱厉地批评了小明的不认真。
  2. 在会议中,领导声色俱厉地指出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3. 父亲面对沉迷游戏的儿子时声色俱厉地警告他要提高学习。
  4. 检察官声色俱厉地质问证人,试图揭露真相。
  5. 当她得知自己被误认为抄袭后,声色俱厉地质问那位同学。

分词解释

shēng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4 名誉:名~。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1 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颜~。~彩。~相(xiàng )。~调(diào )。2 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脸~。气~。~厉内荏。3 情景,景象:行~匆匆。景~宜人。4 种类:各~用品。5 品质,质量:音~。成~。足~纹银。6 妇女美貌:姿~。~艺。7 情欲:~情。好(hào)~。

1 全,都:百废~兴。声色~厉。2 一起;在一起:~乐部。君与~来。

1 严格:~禁(➊列队警戒;➋严厉的禁令)。~行(xíng )节约。2 严肃:严~。声色俱~。3 凶猛:~害。雷~风行。色~内荏。4 磨,使锋利:~兵秣马。再接再~。5 古同“ 疠 ”、“癞”,恶疮。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