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逆之契的拼音、解释、组词
莫逆之契的简介:
mò nì zhī qì
莫逆:没有抵触;契:相合。指朋友之间情投意切,心心相印的深厚友情。
莫逆:没有抵触;契:相合。指朋友之间情投意切,心心相印的深厚友情。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莫逆之交」。见「莫逆之交」条。
2. 此处所列为「莫逆之交」之典源,提供参考。 《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1>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2>,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3>于心,遂相与为友。 〔注解〕 (1)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庄子》一书中虚拟的四位人物。 (2) 尻:音ㄎㄠ,臀部。 (3) 莫逆:无所违逆。
3. 此处所列为「莫逆之交」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庄子》一书中对生命的认识有许多阐述。例如在〈大宗师〉一文里,记述子祀、子舆、子犁、子来等四人,互相谈论道:「谁能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背脊,将『死』当作尾脊骨,或者是有谁能知道死生存亡是同为一体的,我就与他做朋友。」结果四个人都心领意会于生命来自于无而至于有,最后又归于死亡─即无。因而四人相视而笑,彼此心意相通,遂结为至交好友。后来「莫逆之交」这句成语,就从原文「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心意相投、至好无嫌的朋友。
1. 情投意合,至好无嫌的深厚友谊。《晋书.卷九一.儒林传.范弘之传》:「殷侯忠贞居正,心贯人神,加与先帝隆布衣之好,著莫逆之契。」
《莫逆之契》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关系极其融洽、默契或友谊深厚的朋友之间无需多言便能彼此理解和心意相通的状态。这个成语源自庄子的著作,具体见于《庄子·大宗师》,原文为“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其中,“莫逆”意为没有违背心意,“之契”是说这种关系就如同契约一般坚固。
详细解释
- 成语出处:出自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著作。
- 含义解析:形容朋友间的深厚友谊,彼此之间无需多言便能心领神会,默契至极。它强调的是心灵上的契合而非仅仅表面的关系或形式上的友情。
造句
- 小明和小亮从小一起长大,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莫逆之契”来形容。
- 老张和老李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他们之间早就形成了“莫逆之契”的深厚友谊。
- 在那个困难的时刻,他与好友之间的“莫逆之契”给了他巨大的支持。
- 他们两人的关系已到了“莫逆之契”的地步,无论是欢乐还是忧伤都彼此分享。
- 即使相隔万里,“莫逆之契”的兄弟情谊依然能够跨越空间的限制。
希望这些解释和造句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莫逆之契》这个成语。
分词解释
莫
mò,mù
1 不要:~哭。2 没有,无:~大。~非。~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3 不,不能:~如。~逆。~须有。~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爱~能助。4 古同“漠”,广大。5 姓。
逆
nì
1 方向相反,与“顺”相对:~流。~行。~风。~转(zhuǎn )(局势恶化)。莫~之交。2 抵触,不顺从:忤~。忠言~耳。3 背叛,背叛者或背叛者的:叛~。~产。4 迎接:~旅(旅店)。5 预先:~料(预料)。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契
qì,qiè,xiè
1 证券,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约。~据。房~。2 相合,相投:相~。~合。默~。~友。~分(fèn )(投合无间的情分)。~厚。3 用刀雕刻:~刻。~舟求剑。4 〔~机〕指事物转化的关键。5 刻的文字,近代称甲骨文:书~。~文(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