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粉的拼音、解释、组词

胡粉的简介:

hú fěn
1.铅粉。用于傅面或绘画。 2.用于涂墙。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时用来搽脸的铅粉。《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卖胡粉女子》:「游市,见一女子美丽,卖胡粉,爱之,无由自达,乃托买粉。」

《胡粉》详细解释

胡粉,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重要的颜料,主要成分为铅丹(Pb3O4),也被称为“铅白”。因其色泽洁白如雪,常被用于绘画、染色等领域。胡粉的使用历史悠久,在唐代《新唐书·艺文志》中已有记载。

随着时间的发展,胡粉在现代逐渐被更安全、环保的替代品所取代,但其传统工艺和文化价值依然存在。它不仅是一种物质材料,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社会文化背景。

造句

  1. 古代绘画中的胡粉
  2. 在古代,画家们使用多种矿物颜料进行创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胡粉。它洁白如雪的颜色为许多珍贵的壁画和卷轴增添了光彩。

  3. 胡粉的化学组成

  4. 胡粉的主要成分是铅丹(Pb3O4),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遮盖力,在古代被广泛用于绘画和化妆。

  5. 传统工艺中的传承与创新

  6. 尽管现代工业已经不再大量生产胡粉,但一些手工艺品制作人仍保留着这一古老技艺。他们尝试结合传统材料与当代审美,为艺术品注入新的活力。

  7. 文学作品中的描述

  8. 《红楼梦》里有一处描写提到,“只见她脸上敷了一层薄薄的胡粉”,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女子化妆的情形。

  9. 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10. 对中国古代壁画的研究中,考古学家通过分析残留的颜料成分,可以推断出使用的颜料种类。例如,在敦煌莫高窟的研究工作中,就发现了大量使用过胡粉的痕迹。

以上造句旨在展示“胡粉”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及其文化意义。

分词解释

1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 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4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5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6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7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 姓。

fěn

1 细末儿:~末。~剂。~尘。米~。花~。药~。漂白~。2 特指化装用的粉末:香~。~墨登场。~黛。扑~。~霜。3 用涂料抹刷:~刷。~饰。4 使破碎,成为粉末:~碎。~身碎骨。5 白色的或带粉末的:~墙。~蝶。~连纸。~笔。6 用豆粉或别的粉做成的食品:~丝。凉~。~皮。~芡(qiàn)。米~肉。7 浅红色:~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