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上梁山的拼音、解释、组词
逼上梁山的简介:
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水浒传》中写林冲因遭到诬陷,刺配沧州,终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典出《水浒传.第一一回》。后用「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走上绝路,而做出自己不想做或不应做的事。
2. 《水浒传.第一一回》且说沧州牢城营里管营,首告林冲杀死差拨、陆虞候、富安等三人,放火沿烧大军草料场。州尹大惊,随即押了公文帖,仰缉捕人员,将带做公的,沿乡历邑,道店村坊,画影图形,出三千贯信赏钱,捉拿正犯林冲。看看挨捕甚紧,各处村坊讲动了。且说林冲在柴大官人东庄上,听得这话,如坐针毡。……柴进道:「是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1>,方圆八百余里。中间是宛子城,蓼儿洼。如今有三个好汉在那里扎寨。……那三个好汉,聚集著七八百小喽啰,打家劫舍2>,多有做下迷天大罪3>的人,都投逩那里躲灾避难。他都收留在彼。三位好汉,亦与我交厚。尝寄书缄来。我今修一封书与兄长,去投那里入伙如何?」林冲4>道:「若得如此顾盻5>,最好。深谢主盟。」……朱贵引著林冲,来到聚义厅上。中间交椅上,坐著一个好汉,正是白衣秀士王伦;左边交椅上,坐著摸著天杜迁;右边交椅,坐著云里金刚宋万。朱贵、林冲向前声喏6>了,林冲立在朱贵侧边。朱贵便道:「这位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7>,姓林名冲,绰号豹子头。因被高太尉陷害,剌配沧州,那里又被火烧了大军草料场。争奈8>杀死三人,逃走在柴大官人家,好生相敬。因此特写书来,举荐入伙。」林冲怀中取书递上。王伦接来拆开看了,便请林冲来坐第四位交椅。朱贵坐了第五位。 〔注解〕 (1) 梁山泊:地名。位于山东省寿张县东南梁山下。本为大野泽的一部分,五代时泽面北移,环梁山皆成水泽,始称梁山泊,后逐渐干涸。小说《水浒传》记述宋江等贼盗结寨于此。 (2) 打家劫舍:抢夺劫掠家舍。 (3) 迷天大罪:所犯的罪,与天一样的大。比喻极大的罪过。 (4) 林冲: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豹子头。本为京城八十万禁军总教头,后因遭太尉高俅诬陷,刺配沧州,终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为梁山泊好汉之一。 (5) 顾盻:留神、费心。 (6) 声喏:拱手作揖,称「诺」致意。喏,同「诺」,古人表示致意或应承之词。 (7) 教头:指教练武艺的老师。 (8) 争奈:怎奈、无奈。
3. 梁山,在山东省寿张、郓城、东平三县境内,相传为落难英雄聚义处。纵观《水浒传》书中所写的众多好汉大都因为受到官府、恶霸的逼迫,不得已而上梁山造反,而典源取的是「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故事。林冲原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只因太尉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看上他的妻子,就设计陷害他下狱,使得一个美满家庭破碎。在把他刺配沧州后,又两次派人取他性命,逼得他走投无路,只得上梁山落草为寇。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逼上梁山」,用来比喻被迫走上绝路,而做出自己不想做或不应做的事。
1. 《水浒传》情节多提及林冲、武松、宋江等被官府所逼而走上梁山聚义造反。后遂用逼上梁山比喻被环境所迫,而做出自己不想做或不应做的事。【例】别以为我愿意这么做,我也是被逼上梁山,实在不得已。
1. 《水浒传》中众多好汉因受到官府逼迫,上梁山造反。后比喻被迫走上绝路,而做出自己不想做或不应做的事。如:「做人不要太绝,以免把他逼上梁山,做出触犯法纪的事!」
《逼上梁山》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主要描述的是那些原本善良无辜、生活清白的人,由于各种迫不得已的原因,被迫走上反抗的道路。这五个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一种概括,更深刻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在受到极端压迫时所做出的无奈选择。
详细解释
- 词义: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群人因为环境的压力、个人命运的逼迫而不得不采取激进甚至对抗的态度或行动。
- 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出自《水浒传》中的一段描述。故事讲述了那些原本为良民、因种种原因如官府压迫、社会不公等,最终被迫反抗,加入梁山好汉行列的故事。这种“逼上梁山”的经历和选择,成为了后来人们用来形容个人或群体在极端压力下不得不采取激烈行动的常用词汇。
- 寓意: 强调的是个人或群体因外部环境的压力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造句
- 长期受压榨的工人阶级终于逼上梁山,团结起来反抗资本家。
- 在这种腐败无能、官僚横行的环境中,许多有志之士都选择了逼上梁山。
- 这个年轻人原本想好好工作,但面对老板的各种苛刻要求和不公平待遇,他最终也逼上梁山了。
- 面对天灾人祸带来的双重压力,这个家庭不得不被迫走上流亡之路,就像被逼上了梁山一样。
- 由于政策的严格限制以及市场竞争的压力,这家小微企业也不得不选择创新、转型或者关闭这样的激进路线。
这些例子不仅展示了“逼上梁山”成语的应用范围,还反映了这一词汇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分词解释
bī
1 强迫,威胁:~迫。~促。~命。~使。~问。~租。~债。2 切近:~近。~真。~视。~肖(xiào )(很相似)。3 狭窄:~仄。~侧。~狭。shàng,shǎng
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边。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古。~卷。3 等级和质量高的:~等。~策。~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4 由低处到高处:~山。~车。~升。5 去,到:~街。6 向前进:冲~去。7 增加:~水。8 安装,连缀:~刺刀。~鞋(亦作“绱鞋”)。9 涂:~药。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课。~班。11 拧紧发条:~弦。12 登载,记:~账。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桌~。组织~。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来。锁~。选~代表。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年纪。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liáng
1 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栋~。~上君子(指窃贼)。2 桥:桥~。津~(渡口和桥梁,借指学习的门径)。3 器物、身体或其他物体上中间高起的部分:鼻~。山~。车~。4 中国战国时期国名,魏国于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改称“梁”。5 中国朝代名(a.南朝之一;b.五代之一)。6 姓。shān
1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2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3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