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议的拼音、解释、组词

驳议的简介:

bó yì
1.古时臣属向皇帝上书的名称之一。就他人所论而予以辩驳。 2.犹异议。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汉时臣属对朝廷决策有异议而上书,称为「驳议」。《东观汉记.卷一七.宋均传》:「数纳策谋,每驳议,未尝不合上意。」《后汉书.卷四三.朱晖传》:「国家乐闻驳议,黄发无愆,诏书过耳,何故自系?」也作「駮议」。

词语《驳议》详解

定义: 驳议,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在学术讨论、辩论或者法律裁决中。它指的是对某一观点或论据提出异议、反驳或者质疑,旨在揭示对方论证中的不足和错误,以维护己方立场的合理性。

构成:“驳”+“议” - “驳”:意为驳斥、反驳。 - “议”:意为讨论、意见。合起来表示用辩论的方式进行反驳或提出不同的看法。

使用场合: 1. 学术研究:在学术会议中,参与者会对某个课题的不同观点和论证方式提出自己的驳议。 2. 法律裁决:法庭辩论中,律师会根据证据对对方提出的论点提出驳议。 3. 行政决策:政府或企业内部对某项政策、方案进行讨论时,不同部门可能会对某些内容提出不同的意见和驳议。

特点与功能: - 批判性思考:有助于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促进思维的全面性和严谨性。 - 澄清谬误:通过激烈的争辩,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或观点。 - 促进创新:在争论中,可能产生新的见解和想法。

造句

  1. 在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的研究会上,学者们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解释提出了很多驳议。
  2. 法庭上,被告律师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驳议,质疑原告方证据的真实性。
  3. 公司内部就新产品的市场推广方案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驳议,最终确定了最佳实施策略。
  4. 学术会议上,对于某一假设的有效性,不同研究者们展开了激烈的驳议。
  5. 政府相关部门针对某项政策的可行性进行广泛的意见征集,并对各种不同的意见进行充分的驳议。

这些句子展现了“驳议”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方式和作用。

分词解释

1 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旁人的意见:批~。~斥。~倒(dǎo )。反~。~论。~议。2 颜色不纯夹杂着别的颜色:斑~。~杂。3 大批货物用船分载转运:~运。~船(转运用的小船。亦作“拨船”)。

1 意见,言论:~论。提~。建~。2 讨论,商量:商~。会~。协~。~案。~决。~价。3 评论是非,多指责备:非~。恐招物~。4 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奏~。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