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制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三制的简介:

sān sān zhì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时,实行的一种人员分配制度。即在政权机构中,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 2.指把全体成员分为三部分,分工明确,定期轮换的制度。

  • AI解释

三三制》详细解释

三三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它最早由毛泽东提出并倡导,主要目的是团结各阶级、阶层共同参与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具体而言,“三三制”的具体内容为:在抗日民主政府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人士也占三分之一。这种制度确保了不同政治倾向的人士都能参与到政权建设中来,既防止了任何单一阶级或政治力量过于集中,也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

造句

  1. 在“三三制”的原则下,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都参与到了政府的决策过程中。
  2. 那个时期,正是通过实施“三三制”,中国的各个阶层才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3. 三三制”不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中得以实践,在后来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中也有延续。
  4. 这种包容性的政策反映了“三三制”的精神实质——即在政治舞台上要容纳不同的声音和意见。
  5. 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三三制”已不再作为官方制度存在,但其倡导的团结合作的精神依旧值得我们学习。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zhì

1 规定:因地~宜。~定。~式。~宪。2 限定,约束,管束:~止。~裁。专~。~约。抵~。节~。~动。~海权。3 法规,制度:民主集中~。公有~。4 造,作:~造。~做。~品。~图。~革。~版。如法炮(páo )~。5 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钱(中国明、清两代称本朝的铜钱)。~服。6 古代帝王的命令:~诰。7 古代父母死亡守丧;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