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事的拼音、解释、组词
通事的简介:
tōng/tòng shì
1.交际往来之事。 2.通报传达。 3.官名。掌管呈递奏章﹑传达皇帝旨意等事。 4.旧指翻译人员。
1.交际往来之事。 2.通报传达。 3.官名。掌管呈递奏章﹑传达皇帝旨意等事。 4.旧指翻译人员。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清朝治台时期,称负责地方官府与原住民间沟通讯息的官员。【例】吴凤在清乾隆间,担任通事。
1. 朝觐聘问的外交事务。《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
2. 替人传达请谒的事。
3. 处理事务。南朝梁.武帝〈赠谥裴子野诏〉:「文史足用,廉白自居,劬劳通事,多历年所。」
4. 翻译外国语言的人员或官吏。《文明小史》第四五回:「通事翻给奥斯哥等三人听了,三人连连点首。」
《通事》在古代文献中特指能够精通多种语言、负责翻译和传达信息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角色的功能和地位有所不同。以下是对“通事”一词的详细解释:
解释:
- 定义:古代汉语中,“通事”指的是能够流利掌握两种或更多种语言,并且能够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与翻译的职业。
- 职责范围:通事不仅局限于简单的口译,还可能涉及书信、文书的翻译以及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各类文书工作。
- 地位影响: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宫廷和外交场合中,“通事”往往因其语言能力而受到重视。他们不仅是沟通桥梁,有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使者或政治人物。
造句:
- 在清代的广州十三行时期,林则徐曾聘请一位出色的通事来协助处理与外国使节之间的事务。
- 这位资深的通事能够用流利的英文、法文和中文进行翻译工作,在国际会议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 由于清朝对外交流的需要,朝廷特设了专门负责通事工作的机构,以促进信息的有效传递。
-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时配备的通事们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帮助舰队与沿途各国建立联系,还记录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 清末民初,随着西学东渐,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外语,一些精通多国语言的人便成为了当时社会中的“通事”,在中外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
希望这些解释和例句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通事”这一词汇。
分词解释
通
tōng
1 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风。~天。~气。~宵。~行。~过。~衢。贯~。四~八达。曲径~幽。2 懂得,彻底明了:~晓。~彻。~今博古。~情达理。3 传达:~令。~讯。~报。~告。~知。~缉。~谍。4 往来交接:~敌。~商。~邮。~融。~假(jiǎ)(汉字的通用和假借)。串~。沟~。5 普遍、全:~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论。~体。~身。~读。~常。~病。~盘。普~。6 男女不正当的性行为:~奸。私~。
事
shì
1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情。~件。~业。2 变故:~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端。3 职业:谋~(指找职业)。4 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了。5 办法:光着急也不是~儿,还得另找出路。6 做,治:不~生产。无所~事。7 服侍:~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