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的拼音、解释、组词
龙文的简介:
lóng wén
1.龙身上的纹理,龙鳞纹。 2.龙形的花纹。 3.指如龙鳞纹的东西。(1)微波。唐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诗:"长风鼓横波,合沓蹙龙文。"唐元稹《早春登龙山静胜寺因赠幕中诸公》诗:"龙文远水吞平岸,羊角轻风旋细尘。"(2)鱼鳞云。明何景明《游猎篇》:"昨夜昌平入梦天,龙文赤日烧燕川。" 4.喻雄健的文笔。语出唐韩愈《病中赠张十八》诗:"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 5.喻指书法﹐书体。 6.骏马名。《汉书.西域传赞》﹕"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颜师古
1.龙身上的纹理,龙鳞纹。 2.龙形的花纹。 3.指如龙鳞纹的东西。(1)微波。唐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诗:"长风鼓横波,合沓蹙龙文。"唐元稹《早春登龙山静胜寺因赠幕中诸公》诗:"龙文远水吞平岸,羊角轻风旋细尘。"(2)鱼鳞云。明何景明《游猎篇》:"昨夜昌平入梦天,龙文赤日烧燕川。" 4.喻雄健的文笔。语出唐韩愈《病中赠张十八》诗:"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 5.喻指书法﹐书体。 6.骏马名。《汉书.西域传赞》﹕"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颜师古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龙形花纹。《史记.卷八二.田单列传》:「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汉.班固〈两都赋〉:「宝鼎见兮色纷缊,焕其炳兮被龙文。」
2. 骏马的名称。《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下.乌孙国》:「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
3. 比喻神童。《北齐书.卷三四.列传.杨愔》:「此儿驹齿未落,已是我家龙文。」
《龙文》这一词汇通常用来形容文辞高超、风格瑰丽或才华出众的文章,甚至有时也用以指代书法艺术中的优秀作品。它源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杰出人物及其著作的赞美之词。
详细解释
-
出处与典故:《龙文》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编纂的《列女传·陶答子妻》,原文描述了陶答子的妻子因丈夫被贬而自尽后,其书信被后人称为“龙文”之笔,以此赞美她的才情。
-
含义:在古代,“龙文”一词常用来形容文辞优美、气势磅礴的文章。后来也广泛用于赞美具有非凡才华和高超艺术水准的作品或人物。
-
象征意义:“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与尊贵的象征,因此“龙文”不仅意味着文字本身出色,更隐含着作者拥有非凡的才情和人格魅力。
造句
- 王教授的文章总是笔走龙蛇,行云流水,《龙文》般引人入胜。
- 在这次书法展览中,老李的作品以《龙文》之笔独树一帜,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 杨老师讲解诗词时,言语如龙文般生动,让枯燥的文学课堂变得趣味盎然。
- 他的画作不仅色彩丰富,布局巧妙,更有着《龙文》般的气韵生动,令人赞叹不已。
- 小明写的作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龙文》一般引人入胜,赢得了老师的特别赞赏。
分词解释
龙
lóng
1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舟。~灯。~宫。~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点睛。~蟠虎踞。2 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3 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颜。~体。~袍。4 姓。
文
wén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 刺画花纹:~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 温和:~火。~静。~雅。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科。13 掩饰:~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