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的拼音、解释、组词

而立之年的简介:

ér lì zhī nián
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三十岁的代称。见而立条。如:他已届而立之年,却一事无成,马齿徒长。

1. 三十岁的代称。【例】他已届而立之年,却一事无成,马齿徒长。

1. 三十岁的代称。参见「而立」条。如:「他已届而立之年,却一事无成,马齿徒长。」

《而立之年》是汉语中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指代一个人三十岁这个年龄段。"而立"二字源自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论语·为政》,原文是“三十而立”,意即三十岁时应该达到一定的成就和独立自主的水平。

详细解释

  • 而立:原指三十岁。古人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就应该在道德、学问或事业上有所建树,能够自立于社会。
  • 之年:这个词组通常用来表示某个年龄段或者特定的时间点。

造句

  1. 李明今年正好是而立之年,他终于买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小房子。
  2. 王经理在公司里已经工作了十年,现在已经步入而立之年,他在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 小张在而立之年的这年给自己定下了新的职业目标和生活规划,决心要继续努力奋斗。
  4. 老王看到小李二十多岁就出人头地,心里想自己也快到而立之年了,不能总沉溺于过去。
  5. 在朋友聚会上,他自豪地说:“我已经踏入而立之年了,人生阶段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些句子通过不同的语境展现了“而立之年”这一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分词解释

ér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从……到……):从上而下。

1 站,引申为竖起来:~正。~柜。~足(①站得往脚;②处于某种立场)。~场。屹~。顶天~地。2 做出,定出:建~。设~。树~。~意。~此存照。3 存在,生存:自~。独~。势不两~。4 马上,即刻:~时。~刻。~等。5 姓。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nián

1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一~。三~五载。2 每年的:~会。~鉴。~利。~薪。3 一年的开始:~节。新~。4 有关年节的(用品):~画。~礼。~货。5 时期,时代:近~。~华。~号(a.帝王用的纪年名称;b.公元纪年名称)。~限。~深日久。6 收成:~成。~景。~谨。荒~。7 岁数:~纪。~事(岁数)。~高。~轮。8 人一生所经年岁的分期:幼~。童~。青~。壮~。中~。老~。9 科举时代同年考中者的互称:~兄。~谊(同年登科的关系)。1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