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至户晓的拼音、解释、组词

家至户晓的简介:

jiā zhì hù xiǎo
晓:告知。到每家每户宣传,使每家每户都知道。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家喻户晓」。见「家喻户晓」条。

2. 此处所列为「家喻户晓」之典源,提供参考。 #汉.刘向《列女传.卷五.梁节姑姊》1>梁节姑姊者,梁之妇人也。因失火,兄子与其己子在火中。欲取兄子,辄得其子,独不得兄子。火盛,不得复入,妇人将自趣2>火,其人止之曰:「子本欲取兄之子,惶恐卒误得尔子,中心谓何,何至自赴火?」妇人曰:「梁国岂可户告人晓也!被3>不义之名,何面目以见兄弟国人哉!吾欲复投吾子,为失母之恩,吾势不可以生。」遂赴火而死。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宣和书谱.卷二○.叙论》。 (2) 趣:音ㄑㄩ,同「趋」,归向,此指投入火中。 (3) 被:音ㄆㄧ,同「披」,背负。〔参考资料〕 《宣和书谱.卷二○.叙论》昔者帝王坐法宫,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万里,朝令夕行,岂家至户晓也哉!以吾有庆赏刑威之柄,以驭之而已。

3. 此处所列为「家喻户晓」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家喻户晓」原作「户告人晓」。汉朝时,刘向编了一本《列女传》,讲述古代贞烈女子的故事。其中有一篇是叙述古代梁国的一位妇人,有一天家里失火了,她的孩子和姪子都在里面。妇人跑进大火中,原想先救姪子,在慌乱中抱出一个小孩,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孩子。眼看火势愈来愈大,已经不可能再进去救人。妇人心里十分难过,想投火自尽,旁人赶紧把她拦下劝说:「你原本是想救姪子,只因一时慌乱才救成自己的孩子,又何必想不开呢?」妇人说:「话虽如此,但我又怎么可能挨家挨户的去解释,让全国上下都知道呢?一定会有许多人不了解事情的经过,因而指责我偏心,只救自己的孩子,我以后都要背负这个不义的罪名,还有什么脸见人?要我再把自己的孩子推回火场,和姪子一起死,我这个做母亲的也办不到,这样下来,还是只有一死吧!」说完就冲进屋子,葬身火海。在这篇故事中,原作「户告人晓」,指的是挨家挨户告诉大家知道。到了北宋的《宣和书谱》,有这么几句话:「昔者帝王坐法宫,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万里朝令夕行,岂家至户晓也哉?以吾有庆赏刑威之柄以驭之而已。」说皇帝端坐深宫中,靠著行政机制的运作,不用挨家挨户告知就能实行政令,也是同样的用法。后来「家喻户晓」这句成语就由此演变而出,用来表示家家户户都知道,亦用来形容事情、名声传播极广。

1. 到每家每户宣传,使每家每户都知道。宋.欧阳修〈乞出第三剳子〉:「臣所谓辨诬谤、全名节者,为中外之人不可家至户晓者尔。」

词语“家至户晓”是一个成语,它表示某件事情或某个知识在社会上被广泛知晓和了解的程度。这个成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家至”,意思是到每一户人家;“户晓”,意思是在每一家都知道。“家至户晓”的含义是形容一个消息、一种情况或者一种知识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详细解释:

  • 结构:联合式
  • 读音:jiā zhì hù xiǎo
  • 书写形式:“家至户晓
  • 字面意思:到了每一家,每户都知道。
  • 引申意:表示某事、某人或某种情况在社会上被广泛知晓,非常出名。

造句:

  1. 自从这件事发生后,它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城市,家至户晓
  2. 随着电视新闻的报道,这次事件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家至户晓
  3. 这位作家的作品如今已经家至户晓,在年轻读者中拥有极高的人气。
  4. 由于这次展览活动的广泛宣传,使得这项发明家及其成就在社会上家至户晓
  5. 那首歌自从发行以来就家至户晓,成为了新一代的经典歌曲之一。

分词解释

jiā,jia,jie

1 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庭。~眷。~长(zhǎng )。~园。~谱。~塾。~乡。~风。~训。~规。~喻户晓。如数~珍。2 家庭所在的地方:回~。老~。安~。3 居住:“可以~焉”。4 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祖。~父。~翁。~母。~慈。5 家里养的,不是野生的:~畜。~禽。6 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有某种身份的人家:酒~。农~。7 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行(háng )~。作~。科学~。8 学术流派:儒~。法~。道~。墨~。纵横~。诸子百~。9 量词,用于计算家庭或企业:一~人家。10 姓。

zhì

1 到:~此。自始~终。从古~今。~于。以~。甚~。2 极、最:~少。~亲。~交(最相好的朋友)。~诚。~高无上。~理名言。

1 一扇门,门:门~。窗~。~枢不蠹。夜不闭~。2 人家:~口。~主。门~之见(亦指派别上的成见)。3 会计部门称账册上有业务关系的团体或个人:~头。开~。4 门第:门当~对。5 姓。

xiǎo

1 天明:~市。拂~。破~。报~。2 知道,懂得:~畅。~得。分~。3 使人知道清楚:~示。~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