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章的拼音、解释、组词

弹章的简介:

dàn/tán zhāng
1.弹劾官吏的奏章。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弹劾用的奏章。《明史.卷一五一.刘观传》:「帝怒,逮观父子,以弹章示之。」《聊斋志异.卷四.续黄粱》:「越日,弹章交至,奉旨削职以去。」也作「弹事」。

《弹章》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公文,主要用来向朝廷或上级官员举报或指责某位官员的行为不当。这种公文通常由官府内部或下属向上级递交,内容多为对某一官吏工作失职、贪污腐败等行为的指控。

详细解释

  • 定义:弹章是一种古代中国的官方文书形式,用于检举揭发、指责和要求惩治某位官员。它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
  • 使用场合:通常在出现重大违法行为或明显失职的情况下使用。
  • 写作特点:语言往往严厉且直接,直指问题核心,以确保上级了解事件的真实性和严重性。

造句

  1. 古代情景再现:“张大人上书弹章,状告李知府贪污受贿,地方官员们无不为之震惊。”
  2. 描述历史场景:“宋朝时期,监察御史王公上交弹章,指控某太守私卖官职,最终使得此案得以查清并严肃处理。”
  3. 戏剧情节设计:“在古代宫廷剧中,一臣子为了揭露贪腐现象,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书写弹章直呈皇帝。”
  4. 文学作品引用:“他在《清明上河图》中描述了宋朝官员因不满地方官吏不作为而秘密上奏弹章的情景。”
  5. 现代情境运用(比喻):“虽然现代社会已不再使用‘弹章’这一术语,但某些情况下,人们会使用类似于‘弹章’的方式表达对某一行为或现象的强烈反对意见。”

这些句子展示了“弹章”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方式和含义。

分词解释

dàn,tán

1 可以用力发射出去的小丸;装有爆炸物可以击毁人、物的武器:~丸。子~。~雨。枪~。氢~。导~。手榴~。原子~。2 古代指以竹为弦的弓:“左挟~,右摄丸”。

zhāng

1 歌曲诗文的段落:~节。~句。乐~。~回体。顺理成~。断~取义。2 条目,规程:~程。~法。简~。党~。约法三~。3 修理:杂乱无~。4 花纹,文采:黑质而白~。5 戳记:图~。盖~。6 佩带的身上的标志:袖~。领~。徽~。像~。7 奏本:奏~。本~。8 同“ 彰 ”,彰明。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