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声满道的拼音、解释、组词
怨声满道的简介:
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怨声载道」。见「怨声载道」条。
2. 此处所列为「怨声载道」之典源,提供参考。 《后汉书.卷六三.李杜列传.李固》(李固)出为广汉雒令,至白水关,解印绶,还汉中,杜门不交人事。岁中,梁商请为从事中郎。……固欲令商先正风化,退辞高满,乃奏记曰:「《春秋》褒仪父以开义路,贬无骇以闭利门,夫义路闭则利门开,利门开则义路闭也。前孝安皇帝1>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周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2>,天下纷然3>,怨声满道。朝廷初立,颇存清静,未能数年,稍复堕损。左右党进者,日有迁拜4>,守死善道者,滞涸穷路5>,而未有改敝立德之方。 〔注解〕 (1) 孝安皇帝:刘祜(西元94∼125),年仅十三时,邓太后立其为帝,邓太后临朝,在位二十年卒,年三十二岁。庙号恭宗,谥号孝安皇帝。 (2) 署用非次:任用人才、指派官吏没有适当的标准。 (3) 纷然:杂乱的样子。 (4) 日有迁拜:指不断获得升迁的机会。拜,任命官职。 (5) 滞涸穷路:指没有获得赏识而陷入困境。
3. 此处所列为「怨声载道」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据《后汉书.卷六三.李杜列传.李固》载,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和宦官政争,造成当时朝野动荡不安,东汉的国运也摇摇欲坠。汉和帝死后,出生才百余天的殇帝即位,不久即夭折,于是邓太后与其兄弟邓骘迎立年仅十三岁的安帝,但大权仍掌握在邓太后手中。邓太后死后,安帝亲政,邓氏一门立刻遭到贬黜,但安帝又援引其母家耿氏及妻家阎氏掌握大权。安帝死后,阎氏立年幼的北乡侯为少帝,不久即病死。这时对于外戚干政早已心生不满的宦官们,便趁机发动政变,杀掉阎氏一门及其同党,拥立顺帝。但顺帝即位后,政权并未回到皇帝手中,实权仍由皇后的父亲大将军梁商掌握。梁商见到政局败坏,民间灾异四起,想要整顿朝政,于是四处延揽有才德之士。李固是当时有名的文人,博学多才,有气节操守,不同流合污,多次辞退朝廷的征用。他曾纵论时弊,建议皇帝应该压制外戚、罢退宦官、用人唯才,但没有受到采纳,于是便到汉中隐居起来。这次梁商请他出来为官,李固希望梁商能够先端正朝廷风气,于是又上书说道:「安帝在位的时侯,任用外戚小人,他们公开地收受贿赂,任用人才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天下才会纷扰不已,路上都充满了百姓抱怨的声音。希望将军能够以天下为忧,崇尚俭省,用人唯才,才是救国之道。」但是梁商却没有接纳李固的建议。这段话的原文「天下纷然,怨声满道」,后来演变出「怨声载道」这句成语,用来形容群众普遍的怨恨和不满。
1. 到处充满了怨恨的声音。形容群众普遍怨恨、不满。《魏书.卷八三.外戚传下.高肇传》:「肇既当衡轴,每事任己,本无学识,动违礼度,好改先朝旧制,出情妄作,减削封秩,抑黜勋人,由是怨声盈路矣。」也作「怨声满道」。
《怨声满道》这个成语出自古代文献,用来形容民众因不满某事或情况而普遍抱怨的情绪弥漫于社会。其中,“怨”指的是不满、埋怨;“满道”,意思是充满道路、四处都是的意思。整体上,它形象地描述了一种公众对某些政策、管理或者环境的强烈不满意的氛围。
详细解释
- 语源背景: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社会中民众因不满而产生的广泛抱怨情绪。
- 使用场合:可以用于描述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内,民众普遍感到不满的情景。
- 情感色彩:带有明显的消极情感色彩,强调的是负面情绪和批评。
造句
- 自从新政策实施以来,怨声满道,市民们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自己对新政策的不满。
- 这次工厂污染事件发生后,附近居民怨声满道,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他们的健康与环境。
- 在这次选举中,由于候选人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选民怨声满道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 面对物价上涨的压力和收入增长的迟缓,许多市民怨声满道,呼吁政府出台更多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
- 这次学校要求家长承担额外费用购买教材,导致家长们怨声满道,认为这增加了家庭负担,不利于教育公平。
这些句子展示了在不同情境下“怨声满道”这一成语的应用方式。
分词解释
yuàn
1 仇恨:~恨。恩~。宿~。~仇。~敌。~府(大家怨恨的对象)。~声载道。2 不满意,责备:埋(mán )~。抱~。~言。任劳任~。shēng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4 名誉:名~。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mǎn
1 全部充实,没有余地:~足。~意。充~。饱~。美~。~腔热血。琳琅~目。~载而归。2 到了一定的限度:~员。~月。不~周岁。3 骄傲,不虚心:自~。志得意~。4 十分,全:~世界(到处)。~堂灌。~天飞。~园春色。5 使满,斟酒:~上一杯酒。6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和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族。~文。~汉全席。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