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诤的拼音、解释、组词
廷诤的简介:
tíng zhèng
1.廷争。
1.廷争。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臣子在朝廷上对国君公开谏诤。《北史.卷一八.魏景穆十二王列传下.安定王休》:「当献文将禅,可谓国之大节,康王毅然廷诤,德音孔昭,一言兴邦,斯之谓欤!」唐.杜甫〈壮游〉诗:「斯时伏青蒲,廷诤守御床。」
《廷诤》是指在朝廷中进行争辩、直言谏诤。这种行为通常涉及官员或臣子在朝堂之上对皇帝的意见、政策或某一事件提出批评和建议,以匡扶正义、维护国家利益。这是一种古代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和传统,在封建社会中常被视为忠诚和正直的表现。
详细解释:
- 廷:指朝廷或宫廷。
- 诤:直言劝谏,通常带有纠正错误的意味。
造句:
- 这位官员在朝会上勇于廷诤,指出了一些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虽然起初遭到了一些阻力,但最终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 在古代中国,廷诤是臣子对君主忠诚的重要体现之一,即使面对皇帝也敢于直言。
- 为了确保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很多明智的君主都鼓励朝廷官员进行廷诤。
- 尽管廷诤行为在古代政治中较为常见,但在现代民主社会里,这种做法已经演化为不同意见的公开讨论和辩论。
- 他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廷诤”的精神,不畏强权、坚持真理。
分词解释
廷
tíng
1 封建时代君主受朝问政的地方:朝(cháo )~。宫~。~杖。~试(科举时代皇帝的殿试)。~对(a.在朝廷中当众对答;b.科举时代皇帝的殿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