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嵌楼的拼音、解释、组词

赤嵌楼的简介:

chì qiàn lóu
在台湾省台南市北部。创建于1650年。原为荷兰人侵台时筑的内城,名普罗文萨堡,又名红毛楼。高10.5米,周长141米。1862年被地震所毁,1879年重建。楼两层,雄伟壮丽。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后曾以此为承天府。1921年改为历史陈列馆。为台南市著名古迹。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位于台南市的古迹。建于明永历七年(西元1653)。为荷兰人所建,原称为「普鲁民遮城」,是荷兰人商业及行政中心。明永历十五年,郑成功设府署于此。后经战乱、地震,屋宇倾毁,只有城墙坚固如昔。现属台闽地区一级古迹。【例】去年我曾到赤嵌楼凭吊古迹,留下深刻的印象。

1. 位于台南市民族路的古迹。创建于明永历七年(西元1653)。此楼原为荷兰人所建,本称为「普鲁民遮城」,是荷兰人商业及行政中心。明永历十五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后,便设府署于此城。清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朱一贵之役,楼门曾被破坏,后亦迭遭灾祸,致使屋宇倾毁,然城墙却依然坚固如昔。光绪十二年在此楼中央建文昌阁,西南隅建海神庙。今道路入口处,存有一对石狮,城楼下方有一排碑林,由九只赑屭驼著,碑文为乾隆皇帝亲撰,石碑四周有龙纹浮雕,甚为别致。楼本身建筑亦精巧可观。现属台闽地区一级古迹。也作「赤崁楼」。

词语解释

赤嵌楼(Chiliam Lou)

赤嵌楼是位于中国台湾台南市的一座古建筑,最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原名“安平古堡”,在清康熙年间改名为赤嵌楼。它主要用作军事防御用途,后来成为了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赤嵌楼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考古价值,不仅见证了中国台湾从明朝到清朝的政权更替过程,也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痕迹。楼体结构独特,结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台湾早期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1965年,赤嵌楼被列为国家一级古迹。

造句

  1. 参观赤嵌楼让我对中国台湾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每当夕阳西下时,站在赤嵌楼上眺望远方,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沧桑感。

  3. 台南市的赤嵌楼不仅是台湾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之一,也是许多游客必去的地方。

  4. 赤嵌楼的每一块砖、每一根柱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吸引着无数历史爱好者前来探访。

  5. 赤嵌楼作为台南的一大特色景点,不仅展现了当地的建筑艺术风格,也展示了台湾在明清时期的历史变迁。

分词解释

chì

1 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血。~字。2 真诚,忠诚:~诚(极其真诚)。~忱。~子(纯洁无暇的初生婴儿,古代亦指百姓)。~胆忠心。3 空无所有:~手空拳。~地千里。4 裸露:~脚(光脚)。

qiàn,kàn

1 把东西填镶在空隙里:~入。镶~。

lóu

1 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亦指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或指楼房的一层:~房。~梯。~道。~层。城~。岗~。阁~。~台。~船。办公~。高~大厦。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