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蛮子的简介:
mán zǐ
1.古代戎蛮部落的首领。子﹐爵位名。 2.泛指部落首领。 3.旧时泛称某些少数民族或南方人。带有轻视的意思。
1.古代戎蛮部落的首领。子﹐爵位名。 2.泛指部落首领。 3.旧时泛称某些少数民族或南方人。带有轻视的意思。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旧时北方人对南方人的贱称。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老虔婆和那蛮子设计,送到相公一封书,说相公病危死了。」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他屋里一个头领,骂我蛮子前,蛮子后。」
2. 奴婢。《称谓录.卷三二.贱称》:「郎仁宝七修类藳云:『南子相貌鄙薄轻浮,皆类乎厮役,故称奴婢为蛮子。』据此,则蛮子亦贱称也。」
词语“蛮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但在现代汉语中通常被视为不礼貌或带有歧视色彩的词汇。根据其用法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
古代使用:在古代,“蛮子”一词常用来指代中原地区以外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人,有贬义和地域歧视的色彩。
-
近代殖民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蛮子”一词被某些西方人士用作对中国人的蔑称,带有明显的种族主义倾向。
-
现代语境中:在当今社会,该词汇被视为不恰当甚至侮辱性的称呼,在日常交流和正式场合应避免使用。
考虑到“蛮子”可能给某些群体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或冒犯,下面仅提供一些基于历史背景的示例性造句,并非鼓励使用此类词语:
- 描述古代场景:“在汉代,人们常用‘蛮子’这个词来称呼南方和西部地区的民族。”
- 文学创作中的历史设定:“故事发生在一个假想的时代,当时的人们会互相称对方为‘蛮子’以表达地域上的不同和文化差异。”
- 学术讨论:“古代文献中对少数民族的描述常常带有‘蛮子’这样的称呼,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认同与区分方式。”
- 历史小说的情节:“在一个虚构的历史故事里,主角为了突出其与众不同之处,有时候会以‘蛮子’自称为特色。”
- 影视剧中展现历史背景:“在一部描绘古代中国的小说改编电视剧中,角色之间可能会互相使用‘蛮子’这样的称谓来展现角色之间的身份差异和文化隔阂。”
请注意,在实际交流中应当选择更加尊重、包容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分词解释
蛮
mán
1 粗野,凶恶,不通情理:野~。~横(hèng )。~不讲理。2 愣,强悍:一味~干。3 中国古代称南方各族:~荒。4 方言,相当于“很”:~好。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