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扑不破的拼音、解释、组词
颠扑不破的简介:
颠:跌;扑:敲。无论怎样摔打都破不了。比喻理论学说完全正确,不会被驳倒推翻。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无论怎么摔打都不破。比喻理论真确可靠,永远不能被改易或推翻。◎语出宋.朱熹〈与张钦夫书〉其二。△「牢不可破」
2. ◎1宋.朱熹〈与张钦夫书〉其二(据《朱子文集.卷三○》引)明道先生曰:「既能体之而乐,则亦不患不能守。」须如此而言,方是颠扑不破,绝渗漏1>、无病败耳。高明之意,大抵在于施为运用处求之,正禅家所谓石火电光底消息也,而于优游涵泳之功似未甚留意。 〔注解〕 (1) 渗漏:喻指文字、语言的破绽。 ◎2《朱子语类.卷五.性理.性情心意等名义》伊川「性即理也」,横渠「心统性情」二句,颠扑不破!
3. 朱熹(西元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南宋婺源人。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南宋闽学的创始人。一生著述繁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诗集传》和《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来历朝学子必读的教科书。其学说源自北宋的程颢、程颐,故后人常以「程朱学派」称之。典源摘自朱熹写给张钦夫的书信,内容提到关于心性方面的修养工夫:若要导正心性,则必须循著致知、诚意的次序,从中下功夫,才能达到「心无时不虚」的境界;如果可以一直在这方面努力,就可以常存此心,如此则动静如一,不偏于任何一处。程颢也曾经说过:如果可以从身体力行中体会并且得到乐趣,到达此一境界后,就不必害怕无法把持心性。朱熹赞同程颢所言,认为要能如此下功夫,才是真正不会被推翻,没有任何破绽、缺点的真理。典源又见《朱子语类.卷五.性理.性情心意等名义》。内容则是表述伊川先生(程颐)主张的「性即理也」以及横渠先生(张载)所主张的「心统性情」二句理论深远,是永远不会被推翻的至理名言。其中也用到「颠扑不破」一语。后来「颠扑不破」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于比喻理论真确,永远不能被改易或推翻。
1. 无论怎么敲打,也不会损坏。比喻理论真确不移,经得起考验。【例】多么老的人都曾经年轻过,这可是颠扑不破的道理,谁都推翻不了。
1. 无论怎么敲打,也不会损坏。比喻理论真确,不能改易。《朱子语类.卷五.性情心意等名义》:「伊川『性即理也』,横渠『心统性情』二句,颠扑不破!」《文明小史》第三○回:「伯集自然顺了他的口风帮上几句,又著实恭维黄詹事的话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也作「颠簸不破」、「颠扑不碎」。
《颠扑不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无论怎样摔打、撞击都不会被破坏,比喻某种理论或原则是极其稳固和可靠的。它通常用于形容观点、论据或者理论在各种情况下都经得起考验,不会因为反驳而改变。
详细解释:
- 颠扑:指的是摔倒或跌倒。
- 不破:指的是没有被打破、破坏的意思。
这个成语强调了某事物的稳固性和不变性。使用时通常用来形容某种观点、原则或者真理在各种情况和考验中都保持其正确性,不会因外界的因素而改变。
造句:
- 在辩论会上,张教授的观点《颠扑不破》,让对手无话可说。
- 李工程师提出的设计方案《颠扑不破》地解决了我们面临的技术难题。
- 这个论点在历史上已经被多次验证,《颠扑不破》,我们可以放心采用。
- 他提出的理论不仅新颖,而且《颠扑不破》,即使受到猛烈的反驳依然坚如磐石。
- 老师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颠扑不破》地影响着学生们的行为准则。
通过这些句子可以看出,“颠扑不破”适用于描述那些无论是在学术、科学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理论、原则或观点,它们都能够经受住时间与实践的考验。
分词解释
diān
1 头顶:华~。2 最高最初的部分:~末(本末)。山~。3 倾倒,跌:~沛。~倒(dǎo )。~踬。~覆。~扑不破。4 上下跳动:~簸。5 同“ 癫 ”,精神错乱。pū
1 轻打,拍:~粉。~蝇。~打。2 击拂的用具:粉~。3 冲:~灭。~救。4 相搏击:相~。~跌。5 跌倒:~地。6 伏:~在桌上看书。7 杖,戒尺,亦为中国周代九刑之一。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pò
1 碎,不完整:碗打~。~灭。~旧。~败。~落。~陋。~颜(转为笑容)。~绽(衣服裂开,指事情或说话的漏洞或矛盾)。牢不可~。2 分裂:~裂。~读(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以上读音,把习惯上通常的读音之外的读音,称“破读”)。~土。3 使损坏:~坏。~损。4 超出:~例。~格。5 花费,耗费:~费。~财。~产。6 打败,打垮:~阵。~门。攻~。7 揭穿:~案。~译。~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