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的拼音、解释、组词
上巳的简介:
shàng/shǎng sì
古代节日名。汉以前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多改为三月三日。这一天人们都到水边洁身或嬉游,以去除不祥。
古代节日名。汉以前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多改为三月三日。这一天人们都到水边洁身或嬉游,以去除不祥。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汉以前定农历的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有修禊之俗,以拔除不祥。魏晋以后,则改在农历的三月三日。《续汉书志.第四.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上巳》通常指的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即“上巳节”,这个节日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原定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多选择在阳历的3月份。上巳节最初是一个驱邪祈福、沐浴祓禊(fú xì)的日子,后逐渐演变为文人雅士春游宴饮的日子。节日里人们会去河边踏青,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详细解释
- 起源与习俗:上巳节起源于先秦时代,最初是古代的祭祀仪式,用以祈求神灵保佑、消除灾祸。后来发展为文人雅士春季游春的节日。
- 相关活动:“祓禊”仪式中,人们会到水边进行洗涤,以去除不祥和疾病,寓意驱邪避害;“修禊”则是文人墨客吟诗作对、享受自然之乐的聚会。
- 历史地位:上巳节与寒食节、清明节等一同构成了古代春季的主要节日体系。
造句
- 古代文人常在上巳节这一天,携同好友前往郊外踏青赏花,吟诗作赋,其乐融融。
- 上巳节不仅承载了驱邪避祸的文化意义,更是一个展现个人才华、增进友谊的重要时刻。
- 在上巳节来临之际,许多城市都会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参与其中。
- 李白在上巳节时曾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 尽管现代生活中不再严格庆祝传统节日如上巳节,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分词解释
上
shàng,shǎng
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边。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古。~卷。3 等级和质量高的:~等。~策。~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4 由低处到高处:~山。~车。~升。5 去,到:~街。6 向前进:冲~去。7 增加:~水。8 安装,连缀:~刺刀。~鞋(亦作“绱鞋”)。9 涂:~药。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课。~班。11 拧紧发条:~弦。12 登载,记:~账。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桌~。组织~。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来。锁~。选~代表。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年纪。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巳
sì
1 地支的第六位,属蛇。2 用于计时:~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